孔曦
某日外出办事,时近中午,进得一家贵州牛肉粉店。看遍菜单,点了一份红烧牛肉粉。点菜小妹再三跟我确认:“是红烧牛肉粉哦。”我也再三问:“辣不辣?”伊答:“不辣。”
牛肉粉端来,我心中一惊——汤是红色的,汤面上,几点红辣椒末清晰可见。尝一口,有点辣,且麻。问点菜小妹:“怎么还是辣的?”伊答:“是红烧牛肉粉呀!”回家请教小女,“红烧牛肉粉都是辣的吗?”答曰:“红烧牛肉粉,会放一点辣椒酱的。”
不由想起多年前在川菜馆的猫友聚会。我和几位不吃辣的猫友凑了半桌,好容易等来了菜,一尝,还是辣的。问服务员,指天发誓“没放辣”。细细想来,恐怕是年深月久,做菜的锅和锅铲都是辣的!
我国西南地区湿热,辣能祛湿。古人吃辣,最早是靠生姜和黄芥末。到了唐代,方有胡椒传入。至明朝晚期,辣椒才传入中国。历史上,贵州山区缺盐,一斤盐可换156斤米,有“斗米斤盐”之喻。记得读过一文,说是一块盐巴,吊在炒菜锅上方,主妇做菜时拉下来,在锅里浸一浸,就算放过盐了。为了做出能下饭的菜,只能佐以酸辣。辣味有发散、行气、活血等功能。古代的医书上说,辣椒能消宿食,开胃口,外用可洗冻疮,浴冷疥,治腮腺炎、疖肿和外伤瘀肿。若过量食用,会加重体内湿热、脏腑阴阳失调,引发腹泻呕吐、皮肤痤疮、血压升高、痔疮加重和鼻出血……
那么,吃多少分量的辣,才是过量?恐怕也是随乡入俗,因人而异。我曾误食混在酸菜鱼里面的绿色小米椒(以为是酸菜)。那种辣,直冲脑门,直下喉咙,吐不出,揪不出,辣得咋舌顿脚,眼泪鼻涕一大把。或许,对能吃辣的人来说,这点辣,只是小意思。
还有,江南地区,有的女孩一吃辣就生青春痘;天天吃川菜的四川妹子,却以皮肤细腻著称。八大菜系,以及未列入“八大”的地方菜,西南地区的菜肴,或多或少是辣的。民间有传说,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贵州人怕不辣。还有人说,同样是辣,西南各地也不尽相同。川菜是麻辣,湘菜是纯辣,黔菜是酸辣,且酸在先,辣在后。
如今,沪上的年轻人,吃辣的本事日益精进。“老干妈”辣酱的畅销,川菜馆湘菜馆黔菜馆门口时常出现的长队,就是明证。
嗜辣者无辣不欢,怕辣者避之不及。真个是“此之甘饴,彼之砒霜”。我这类吃不得辣的吃货,只能消受“半个辣椒”,承受“微微辣”。我发现,微微辣的菜肴,比一点辣味也没有的好吃。或曰,吃辣的能力可以练出来。为养生起见,我还是继续守着我的“半个辣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