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6日 星期二
党旗飘扬抗疫一线  先锋力量特殊担当
第4/5版:上海新闻 2022-03-25

党旗飘扬抗疫一线 先锋力量特殊担当

夏琦在转运阳性病人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供图

松江党员志愿者在帮忙打包蔬菜

孙启仲(右)为小区里的老人送餐 曹漾 摄

王剑峰在核酸检测现场

退伍老兵魏刚主动请缨当志愿者

一 声“共产党员先上”,曾在新冠疫情初起之时火遍全网,让人提气、定心。昨天,上海市委组织部发布致全市共产党员的一封信,号召大家在大战大考中彰显特殊责任、特殊担当。

事实上,这波疫情以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闻令而动、尽锐出战,不计得失、不辞辛苦。他们中,有的曾连续72小时不停工作,奋战在抗疫一线;有的已经退休,却又重回岗位担当重任;有的临危受命,一个人成了两个居民区的书记……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共产党员的先锋力量和炽热初心。

孙启仲:曹杨新村街道兰岭园

78岁老党员

爬6楼给老人送餐

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兰岭园的居民,都把78岁的老党员孙启仲看作“居委会的人”。

“孙启仲天天都来居委帮忙,这轮疫情发生后,他来得更勤了,不是在小区门口站岗,就是参加巡逻活动,还给十几位老人送餐,有的还要爬到6楼。最多的一天,他的手机显示,走了3万多步,真辛苦!”兰岭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蒋玉明告诉记者。

“人退休了,但党员没退休!”孙启仲从单位回社区后,又在居委会“上了岗”,他始终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党员就是要多做事情、多作贡献!”每天上午、下午,他都到居委报到,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有时要忙到晚上八九点才回家。

3月15日,居民区封控管理,孙启仲所在的“同心巴士”志愿团队微信群内立即热闹起来,这个群的成员大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大家纷纷“要任务”,孙启仲主动承担了为十几位老人送餐的任务。

平时,这些老人的午饭都是送餐员送达,封控后,送餐员只能把餐食送到小区门口,再由小区里的人“接力”送到老人家中。有人担心孙启仲身体“吃不消”,他摆摆手,“我没有问题的!”

就这样,每天中午,孙启仲一家一家上门送餐,有好几家住在5楼、6楼,他一级级楼梯走上去,累得气喘吁吁。老人们看到孙启仲来送餐,都非常感动,连连道谢。

有几户老人都90多岁了,孙启仲说:“比起他们,我还年轻,为他们服务应该的。”小区封控了3天,孙启仲一连送了3天,每天步数都在1万步以上,最多一天跑了3万步。他还总结了一套送餐心得:一要“快”,从小区外面的工作人员手中接过餐食后,必须迅速放进泡沫保温箱内;二要“明”,每一份餐食都要按照重点圈出的楼栋号码,以“临近三栋楼同批次”的方式进行摆放,以便同批同取同送。

本报记者 江跃中

顾赵岚:虹桥镇东苑居民区

兼管2个居民区

越有压力越是要拼

顾赵岚是闵行区虹桥镇东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近日,顾赵岚接到紧急通知,虹桥镇河南居民区一个小区闭环管理,居委会干部也被关在里面,组织安排他兼管河南居民区党总支工作。他一下成了2个居民区近4000户居民的“班主任”。

组织向顾赵岚征求意见时,他斩钉截铁地说:“请放心,我上!”顾赵岚曾经在河南居委会工作过9年,从一名社工成长为党总支副书记、居委会主任,对这里的环境和居民很熟悉。

根据虹桥镇疫情防控要求,接到紧急任务电话后,必须在20分钟内赶到现场。顾赵岚家住长宁,开车赶到工作地最快也要半小时,在两个居委会间来回奔波,时间太紧,于是他干脆在居委会附近的宾馆自费开了房间,如今已经连续10多天没有回家。

“河南居民区有一个小区要进行48小时闭环管理。”前不久,顾赵岚在开党总支会时接到上级电话,他迅速与还在隔离中的河南居委会干部对接,拿到住户数据,内勤组负责电话通知业主和租客尽快赶回,外勤组上门核查。当天下午1时,人员全部召回,核酸检测顺利进行。

随着疫情防控任务加重,两个居民区陆续有小区需要闭环管理,东苑居委会2名居委干部的家也进入闭环,人力不足,顾赵岚压力更大了。

3月11日,东苑居民区、河南居民区各有一个小区48小时闭环管理。顾赵岚布置好东苑居委会工作,又匆匆赶往河南居委会,工作都落实好,天也快亮了。

据统计,前前后后顾赵岚已经完成了六七次闭环管理工作。每天清早,他每个点位都要检查一遍,看物资是否需要补充;晚上,到点位上再看一遍,检查是否还存在问题。核酸检测最忙的时候,顾赵岚总是最晚离开,回到宾馆大都快天亮,冲好澡,打个盹,不到1小时,又回到了居委会。

高强度的工作,让顾赵岚回想起当兵时的情景,“就像部队吹集合号拉练一样,越有压力越是要拼。”

本报通讯员 戎长春 记者 鲁哲

魏刚:淞南镇淞南五村第一居民区

78岁退伍老兵

年纪大是我的优势

中共党员、退役军人、退休干部、调解员、宣讲员、楼组长……宝山区淞南镇淞南五村第一居民区志愿者魏刚的身份太多,早已习惯哪里都有自己的身影。

但疫情防控这个战场,对于体力消耗极大,居委会、各部门在征集志愿者的时候,都有意避开魏刚。“年龄太大了,78岁,而且身患癌症,还是让老魏好好休息吧。”

魏刚想不通,他觉得这些完全不是问题,善于做群众工作、擅长沟通协调、学习领悟能力强等都是他的优势,尽管精力不如从前,但能坚持几个小时自己就干几个小时,干不动时就撤退,绝不给大家添麻烦。

不给他布置任务,魏刚就自己创造任务。在居委干部全体出动支援其他小区疫情防控时,他主动留在居委“看家护院”,确保居委工作“不断档”。少数居民不理解疫情防控,他就用自己多年人民调解积攒下来的“人脉优势”,跟这些“老朋友”讲道理、摆事实,化解他们内心的顾虑。

小区核酸检测开始后,魏刚又被居委“战术忽略”,没人通知他上岗。但他及时关注到微信群里的集结通知,二话不说就往居委跑。

在他看来,防护服和党员徽章一样,都是职责使命的象征,虽然没有固定岗位,但魏刚“眼里有活”:在点与点之间流动巡查,发现有人不服从管理,有人发生争吵,有人没佩戴好口罩,就立即上前。

往往看到老魏来了,大家就不好意思了。魏刚说:“我不怕与病毒作战,癌症在我身上都没能取得胜利,新冠疫情算什么。以后有事一定要记得叫我。”这是一名老退役军人、老党员不认老、不服输的宣言。

本报记者 郭剑烽

夏琦:新华路街道番禺居民区

书记的手机

就是24小时热线

3月20日,长宁区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居住于法华镇路457弄一幢公寓楼内。这天,这幢被封控的公寓楼各种突发状况不断。新华路街道番禺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夏琦不停地在忙着转运、转运再转运。

当天上午,一位离休老干部突然尿血。夏琦得知后,一边安慰老人家,一边迅速和社区医生邱医生联系。因为邱医生也被封控在家,夏琦通过微信告知老人的症状。邱医生判断病人需要转运,夏琦马上填写转运单,拍照后微信发给邱医生,邱医生再通过社区医院联系定点医院同仁医院,顺利将老人转运就诊。

刚转运完,楼里一位小姑娘突然肚子疼,上吐下泻。夏琦再次联系邱医生,继续转运。等孩子下午看完病后,她又联系街道,做好协调沟通,开通“绿色通道”,把老人和孩子都安全转运回家,全程做好闭环管理。

本以为晚上可以休息一下,刚睡下,手机响了。公寓楼里一位杨小姐在电话那头哭着说:“夏书记,夏书记,我妈妈手摔断了,这可怎么办,我要打120!”夏琦一惊,马上缓过神来安慰她先别着急。随后又是联系社区医生、社区医院和定点医院,用了一个半小时,才顺利把杨小姐和她妈妈转运到医院就诊。

凌晨3时30分左右,医院来电,杨小姐母亲暂时已无大碍,可以接回。夏琦又打电话给街道值班人员,安排转运车辆接回。那一晚,她一夜未眠。

夏琦告诉记者,她是海军退役,入党29年,做居民区书记也已有5年,这些年,她的手机除了坐飞机,从来都不关机,丈夫笑称她是24小时热线,只要居民有困难,她一定会想办法帮忙。“做什么事都要带着感情,有感情了,就不觉得苦。我把居民当家人看待,他们也同样把我当自己人,我很开心。”

本报记者 屠瑜

王剑峰:江宁路街道三星坊

他的防护服

背上写着“孺子牛”

昨天中午突然接到通知,王剑峰急忙赶到一户刚被隔离的居民家。这家人有两位经过流调,确定是新冠确诊患者的密接和次密接。密接已转运,次密接和同住人需要隔离和健康观察。

隔着门反复交代政策和注意事项后,王剑峰又不断安慰和承诺:居委一定会做好生活保障服务。处理完一切,已近下午1时,来不及吃中饭,他又向另一位次密接隔离者家快步赶去。

王剑峰是静安区江宁路街道三星坊居委会主任。这个居委对应着14个居民小区,6000多居民。这波疫情发生以来,王剑峰一直处于这样连轴转的工作节奏之中。最长一次,他曾连续工作72小时没有休息。“事情实在太多,小区封控、核酸检测、物资保供、人员排摸、上门宣传……”王剑峰说,那次是一个小区刚封完,另一个小区接着封,累得他随时随地都能睡过去,站着都会打盹,但最终他还是用毅力挺了过来。

和王剑峰一样“忙”的,是他的手机微信。各种信息纷至沓来,一会儿不看,就亮起无数“红点”。“很多都是居民,他们有什么事都会找我,各种问题都有。”王剑峰告诉记者,2020年疫情初起时,他刚来三星坊居委,从那时起,抗疫这一块就是他在负责,两年来经历了多次散发疫情的考验,自己也和600多位居民成了微信好友。

“两年抗疫,脑子里最深的烙印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居民的事,哪怕再小也要认真处理。”王剑峰告诉记者,上周有个居民手指受伤做了手术,到换药清创的时间了,却被封在小区里,他担心延误换药会造成后遗症,连续两天不停联系居委干部,执意要出小区。“最后,我们想方设法联系到闭环120救护车,到现场帮他先行清创消毒,等解封后,再到医院处理。”

王剑峰的“大白服”背后,写着“孺子牛”三个字,这三个字像“金字招牌”让居民放心。王剑峰告诉记者,身为党员,就是要作表率,做先锋。这波疫情发生后,江宁路街道号召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以“孺子牛”精神为指引,“当‘大白’、做‘小蓝’,哪里需要就往哪里上”,把解决人民困难放在首位。

王剑峰说,这些天,他一直和居民区书记肖俊一起睡在办公室,虽然每天只能睡2到3小时,但好不容易睡下后,睡前夜话还是离不开抗疫工作。“明天做什么?有啥不足?总是讨论了又讨论,就是希望尽可能想多一点,做好一点。”

本报记者 潘高峰

机关志愿者:松江区农业农村委

农技干部下乡

采菜、打包样样都干

生菜、鸡毛菜、大蒜、萝卜……水灵灵的地产蔬菜刚刚从田头采收上来,一筐筐堆在地上。一群“红马甲”围坐在大棚边,正忙于挑选打包。

这几天,位于松江泖港镇的上海初耕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一派忙碌景象。疫情期间,适逢抢种抢收,又遇订单激增,初耕基地人手紧张。幸好,有来自松江区农业农村委的党员志愿者们赶来帮忙。

初耕基地每天可产蔬菜1吨左右,包括杭白菜、韭菜、生菜、菠菜等,都是有机精品蔬菜,原本也供应盒马。“这两天订单爆棚了,200份蔬菜礼盒一抢而空,大多是封闭小区自发团购的。”基地负责人张玲芳告诉记者,“我们组织人员采收、分拣、包装,每天都忙得团团转。”

松江区为生产保供企业开辟绿色通道。3月23日夜里,区农业农村委执法大队询问相关事宜、关心基地情况时,张玲芳向他们求助:“能不能派些人来帮忙?”让她没想到的是,前一晚刚开口,次日一早就有6个“红马甲”来到基地门口:“我们到了!”

6名志愿者4名是党员。年纪大的干起农活来十分利索,年纪轻的也逐渐上手。眼见他们在田间地头忙活一上午,理蒜叶、削萝卜,张玲芳连连道谢:“以前他们是来监管我们农产品生产安全的,现在,他们成了帮我们打包蔬菜的志愿者!”

当前,新冠疫情防控进入关键时期,各蔬菜生产、配送企业加班加点忙生产、赶订单,为市民“菜篮子”供应多点发力。松江区农业农村委组织人事科科长蒋刚伟告诉记者,区农业农村委系统有超过140人主动报名成为志愿者。“农时不等人,现在正值春耕备耕最忙碌的时节,我们的志愿者不仅要做好农技指导等本职工作,还参与帮助社区核酸检测等,一些党员更是坚持了两三轮。”

松江区农技中心蔬菜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松江在田蔬菜长势良好,全区每天可供应150-300吨地产蔬菜,以绿叶菜为主。“这几天,我们正在排摸基地需求,准备了可以播种3300亩的种子数量,主要是青菜、杭白菜、生菜3个绿叶菜品种,将在近期组织全区蔬菜抢种。”

本报记者 杨洁

沈桂珍:长桥街道汇成一村居民区

居委干部隔离

73岁老书记“披挂上阵”

如果居委干部遇到闭环、隔离等特殊情况,小区的防控和后勤保障谁来做?人手吃紧,徐汇区长桥街道汇成一村的73岁老书记“披挂上阵”,带领社工、志愿者临时组建“抗疫应急增援队”,奋战在抗疫一线。

3月12日晚,得知小区第二天就要进入封控管理,居家隔离的汇成一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王莉萍心急如焚:居委6位干部和社工都被隔离无法到社区一线。这时,一位老党员、老书记主动请缨重返“岗位”,让王莉萍由衷感慨:“已退休十多年的汇成一村居民区党总支原书记沈桂珍,今年73岁了,她重披‘战袍’,带领党总支成员、党员骨干、热心居民、物业、保安近30人组成了汇成一村‘抗疫应急增援队’。”

当晚,这支队伍迅速集结。89个楼栋3700多人的社区如何“临危不乱”?现场“总指挥”沈桂珍将这支增援队细分成生活、保障、通信、应急等8个小队。第二天一早,沈桂珍身边出现了一支20多人的“夕阳红小分队”,平均60多岁的老人一个个楼栋召集居民检测核酸,并在核酸检测现场维持秩序。

慢慢地,围着沈桂珍报名志愿服务的年轻居民也多了起来:“小区里有一对小夫妻是中科院的,还有一位是律师、一位是华东理工大学的体育老师,一看到我就说‘我也要做志愿者’。有一个年轻的姑娘看我们一个个楼栋召集居民做核酸,马上说‘我也是党员,也来参加好不好?’”

几天下来,核酸检测现场秩序井然,但就医配药难、缺乏生活物资等“急难愁”随时会有。3月16日一早,一位癌症病人身体突感不适,现场志愿者马一鸣第一时间上报。半小时后,这位居民被120救护车送至医院及时就诊。

天天要吃的“救命药”如何配送?沈桂珍和社工王佑允拿到了40多本居民的医保本,药名和数量一一登记在册,每天上传到微信群中,再由街道、居委协调社区医院配药送药。

怀孕一个多月的准妈妈王佑允一直奋战在抗疫一线,甚至来不及做孕检。她说,这些天跟着老书记学到的是“遇事不推诿”,而是想尽办法去解决。“在她身上,我学到了很多脚踏实地为居民做事的方法。”

本报记者 袁玮

陆志成、沈红伟:高桥镇潼港五村居民区

“时差夫妻”

相距1公里20多天没见

“你今天忙完了吗,晚上吃了什么?”晚上8时左右,浦东高桥镇的沈红伟给丈夫陆志成发去一则微信。直到第二天凌晨2时,丈夫才回了消息,只有简单两个字:“还好”。

虽然两人相距只有1公里左右,但已经20多天没有见过面,被周围人开玩笑称为“时差夫妻”。昨天,记者分别连线沈红伟和陆志成,听到了“时差夫妻”背后的故事。

还记得那只医护人员破皮的手吗?他正是来自陆志成所在科室的医护人员。陆志成今年57岁,是第七人民医院医学检验科主任。最近,检验科从每天5000管左右的核酸检测量猛增到五六万管。年轻技师罗嘉俊“破手”的那天,忽然来了个万管“大单”,到凌晨4时才完成,成为检验科忙得“飞起来”的真实写照。

为了加快核酸检测效率,从3月初开始,陆志成就干脆住到医院里,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他带领检验科全体人员加班加点,每天都是凌晨才能睡下,最忙的时候连续40多个小时没有睡觉。“妻子每天都会发消息关心我,问我晚上吃了什么之类的。但我的回复基本就几个字;因为实在太忙了,有时候第二天凌晨才能回复她。”

最让陆志成内疚的是,3月21日是妻子沈红伟的生日,但他忙于工作,连一条祝福短信也忘了发。“平时妻子过生日,我们有时‘二人世界’,出去吃个饭;或者叫上儿子儿媳聚聚;有时候送她份礼物,有时候发个大红包。但这次忙起来全忘记了。”陆志成告诉记者,等疫情过去,回家之后要给妻子补过一个生日。

沈红伟的工作其实也很忙。身为潼港五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她肩负着引导、凝聚整个辖区抗疫力量的重任。“2020年,基层已经积累了疫情防控的经验。这次在镇防控办的指导下,居委干部、志愿者们齐心协力,网格化核酸筛查工作开展得很顺利。”

丈夫没有想起自己的生日,沈红伟虽然有点小失落,还是很理解。因为丈夫平时就很忙,她有时和丈夫开玩笑,“家里就是你的食堂和宿舍。”但这次丈夫这么久没有回家,心里还是很牵挂。

本报记者 宋宁华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