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家亲。3月底开始,来自江苏、浙江、安徽的医护人员率先抵沪,并在不断增援。来自“好邻居”的主动对接、密切协作,背后是长三角的守望相助、联防联控,是苏浙皖对于上海的深厚情谊。
长三角的“大白”们在上海如何工作?他们吃得好,休息得好吗?来看各路记者发回的报道。
江苏
带着行李 直奔社区
深夜集结出发,披星戴月驰援,通宵达旦赶路,风风火火“上岗”。
昨晚8时,来自无锡的508名医疗队员抵达上海,经过核酸检测后,今天将入驻位于临港的方舱医院。今天凌晨4时30分,无锡又有600名医疗队员出发。此前在3月底,无锡已有94名核酸检测队员先行来到上海。
无锡市锡山区中医医院检验师窦明明就是其中之一。3月31日,他刚结束连云港抗疫的支援工作,还没来得及回家,便紧急奔赴上海。“家里你放心,你做好支援上海的工作,照顾好自己!”窦明明的妻子陈丽丹是锡山区中医医院的药剂师。她在后方支持着丈夫,同时也积极参与无锡疫情防控。夫妻二人分隔两地,已有30多天没见,在工作间隙,只能通过微信互相鼓励、互相叮嘱,报一声平安。
江苏省今日派出7500名采样队员来沪开展核酸检测采样,采样队队员来自江苏省属省管医院和南京、苏州、南通等11个省辖市的医院。
此前,江苏省援沪核酸采样队已在浦东新区、宝山区和徐汇区投入一线战“疫”。这群“大白”与申城基层社区工作者携手同心抗疫。
2日下午,援沪核酸采样一队苏州医疗分队领队临时接到徐汇区一份10.6万人次的社区核酸采样任务,立即整队出发,奔赴60个点位采样,有的队伍挑灯夜战直至深夜。“昨天原本是我们连日工作以来的一个休整日,但是接到任务立刻扛起责任就出发了。疫情当前,唯有向前冲!”苏州援沪医疗队领队、苏州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倪川明说。
这支共有493位队员的队伍包含63名曾经援鄂或驰援多地抗疫的“前辈”。他们也是此次江苏援沪医疗队的“先遣”部队——3月28日清晨就抵达上海,带着行李直奔浦东潍坊社区开始采样,紧接着从浦东到浦西,到沪的头3天完成了42万人次核酸采样。
“沪苏枫林之家”“沪苏田林之家”“沪苏徐家汇之家”……浦西新一轮核酸筛查中,支援徐汇区的队伍很快与徐汇区各相关部门、街道对接人的工作群提前建立,前期沟通工作迅速开展,“一街道一方案一工作群”的机制很快形成。来自江苏医疗队的经验向街道分享,双方根据徐汇实际情况会商,形成工作指南印发社区。
浙江
“隔壁邻居”一呼即应
3月28日开始,上海市民逐渐发现身边多了一些外地来的医生,他们中就有来自浙江的“大白”。
“我们在浙江湖州安排了3000多个房间的酒店以便统一管理。队伍目前保持零感染,大家斗志昂扬,还会一直继续战斗下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带队的魏国庆副院长说。
“我们浙大一院是国家医学中心,也是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在传染病防控方面一直做得很好。武汉疫情,我们派了260多个人去。此次上海抗疫,第一时间接到省卫健委指令,我们马上就开始选拔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医护人员参加。”魏国庆表示。
到上海的第一天,陈晓丹和同事结束当天的核酸采样工作在小区外脱防护服,听到有人大喊:“辛苦了!真的很感动,谢谢你们。”他们找了很久都没找到人在哪里,直到后来才发现有居民站在社区的围栏里隔着花草丛喊话。
“没想到,多年以后要以大白的形态重回上海。”同样从浙江来驰援上海的应医生,在出发前夕发了一条社交动态。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这次回到自己曾经生活、求学10年的地方,小区阿姨、爷叔熟悉的沪语让他倍感亲切。“测核酸、在集中隔离点、坚守医院岗位……知道同学都在同一战场,但大家彼此不见面,这种感觉也很微妙。”应医生表示。
今日凌晨,浙江又派出7261名医务人员出发来沪支援上海开展全员核酸筛查。“浙江和上海是‘隔壁邻居’,能尽快实现社会动态清零,大家就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了,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医疗队员的话真挚感人。
根据浙江省卫健委消息,除支援核酸采样工作外,浙江省还支援了3个气膜实验室援沪,分担本市核酸标本检测任务。此外,浙江省援沪方舱医院医疗队1500余名队员已于昨天抵沪开展工作,另有84名血透专科护士已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三个血透中心开展血液透析服务工作。
安徽
对接顺畅 手势规范
“守望相助,我们来了,加油!”3月31日,在朋友圈留下这样一条记录,安徽医疗队副总领队邵东华和1030名来自安徽省8个市县的医护,前往上海支援核酸检测。4月2日,由安徽省内多家医院选派的援沪医疗队医护人员分别从合肥、蚌埠等地,继续奔赴上海。
3月31日,安徽医疗队分批陆续抵沪,下榻对口支援的静安区事先落实好的酒店。此次对口支援,是在4月1日和3日完成8个街镇的核酸采集工作。静安区有100多万辖区居民,核酸采集任务繁重。
“对接顺利,安徽‘大白’工作认真,手势规范,核酸检测有序开展。”静安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徐忠柱说,“上海疫情防控正是紧张阶段,我们区里几千名医护连续作战多日,安徽医疗队千里迢迢赶来支援,为我们分担了不少工作。他们的敬业和情谊,大家看在眼里,心里非常感激。”
清晨6时,上海的天刚亮,刘超已经穿好防护服,戴上口罩、护目镜、手套,为一天的工作做准备。今天,上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核酸检测,而刘超和他的同事们参与的正是核酸样本的检测,预计今天将完成5000至8000管试剂的检测。
刘超是淮北医疗队的成员之一,他们21名队员于3月28日抵达上海,其中有来自市卫健委、公立医院的,也有来自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刘超所在的淮北天博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至今团队已完成超过12万人次的检测量。
“全国一盘棋,长三角一家亲,支援上海义不容辞!”刘超介绍,3月28日中午接到援沪任务,第一时间准备试剂、耗材等物资,当晚11时连夜出发。“防疫就是命令,但我们当时能够带来的试剂量,只够完成两天的检测,心里很着急,干了两天歇火了怎么办?”
淮北距离上海600多公里,物资调配更需时间,刘超想到与上海合作方联系。抵达上海后,他立刻与上海医疗器械代理商、经销商对接,希望能够借用试剂。防疫指挥部也安排专人对接,一辆公交车从上午11时至下午6时,一共跑了四家机构、企业,“总共有三四十箱试剂,可保障10万次的检测量。支持是相互的,如果我们没有上海本地医疗机构、企业的帮助,也完成不了检测的任务。”
就在昨天傍晚,淮北又抽调了300名医护人员赶赴上海开展核酸检测工作。对于更多支援力量的加入,刘超倍感振奋:“想跟上海市民说,只要有需要,我们就会在!也想跟家乡的朋友说,上海的保障很给力,请放心!”
本报记者易蓉 范洁 吕倩雯 通讯员张玖玖 蓝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