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耳秀才
谁都盼望春天,希望春天早点来,可是,诗人们更急切,因为他们留下了盼春的诗。比如:唐朝的韩愈在《春雪》中盼:“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再比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是唐朝白居易,他在《钱塘湖春行》中盼:“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谁都怜惜春天,怕春天匆匆就走掉了,可是,诗人们更加悲切,因为他们留下了惜春的诗。比如:唐朝戴叔伦在《苏溪亭》上说:“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再比如:唐朝杜甫写下《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怜惜,还有更狠的,“惜春长怕花开早”。怕春天走掉,反而希望春天的花不要早点开,好忐忑吧?再加上“何况落红无数”。更忐忑吧!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的金句。这首词的上阕是:“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有趣吧!在春天里,翻开诗词,发现,春没来,是盼,春初是盼,春天里,一直盼,好像春没有到来似的,到了谷雨,突然一转,好像春天快步走过了似的,于是怜惜起来:惜春长怕花开早。
除了盼春和惜春,古人就不会“掉”到春天里吗?
后来有些想明白了,古人就是在盼春和惜春中享受春天的美丽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