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1日 星期三
我在方舱 长三角好兄弟,抗疫有你们并肩定能胜利
第4/5版:上海新闻 2022-04-10

长三角好兄弟,抗疫有你们并肩定能胜利

各种物资往上海送,几万间房为上海留,无数医护朝上海来……在上海抗疫最吃劲的时候,长三角兄弟省份给了阿拉连续不断的支援。

苏浙的隔离点有啥感人的故事?方舱医院里苏浙医疗队有啥高招?援沪的医护又有啥心里话要说?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上海抗疫有这般给力的邻居并肩,一定能取得胜利!且待疫消云散时,与君共赏江南花。

苏浙为上海提供6万间隔离房,那里有什么故事发生?

一束鲜花

一个冰箱

一段视频

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统一部署,江苏、浙江近日紧急为上海抗击新冠疫情期间相关隔离人员提供6万间隔离房。其中,江苏、浙江各3万间。你看,杭州、宁波、湖州、绍兴、金华、台州、苏州、无锡、扬州、常州、镇江、泰州、南京、南通、盐城……关键时刻,“好邻居”纷纷伸出援手,同心守“沪”。在这紧急筹措的6万间隔离房里,是细致的关怀、温暖的服务,守望相助让心越靠越近、情越来越浓。

特殊的生日

一束鲜花、一块蛋糕,几经转手,送到了隔离人员的门口。因为和公司的新冠阳性病例一起住在集体宿舍,上海的苑女士作为密接者,和100多位同事一起住进了位于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的隔离点,开始为期14天的隔离生活。

“让我们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同心战疫,共同守‘沪’,一起共同度过这个艰难时刻……”隔离点的房间内,放着一束康乃馨和《致上海朋友的一封信》,水果、牛奶、消毒用品等一应俱全。

为了缓解大家的紧张情绪,也为了让大家在隔离期间感受到温暖和祝福,工作人员特地为4月初过生日的三位隔离人员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苑女士就是其中一位。

“看到这束鲜花的时候,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真的很感动,感到在家里一样的温暖。”苑女士的声音有些颤抖。

而此时,一个名为“浙沪一家亲”的微信群里也“炸锅”了。“生日快乐”此起彼伏,隔离人员纷纷在群里为寿星们送上生日祝福。“此刻除了感动还是感动,我也有点想流泪,谢谢台州人民。”“台州人民我爱你”……

“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次生日,因为有大家的祝福。谢谢台州人民,我爱你们。”苑女士写道,“也祝福大家一起加油,平安回家。”

特殊的温度

“我只是随口说了一句,没想到他们中午就送来了一个小冰箱。”宁波市镇海区的某隔离点,隔离人员张女士的“随口一句”,隔离点工作人员却放在了心上。原来,张女士是个正处于哺乳期的妈妈,由于隔离点没有冰箱,挤出来的母乳无法存放,只能倒掉。得知事情原委,隔离点负责人庞金辉第一时间联系了街道,一台保存了“母爱温度”的小冰箱很快被送进了隔离点。“这就是隔离人但是不隔离爱。”张女士十分感动。

此次镇海区共筹备了6个隔离点699个房间,4月4日首批隔离人员入住。房间里摆放的欢迎信和《隔离点注意事项告知书》、为隔离人员专门制定的配送菜单、根据不同年龄隔离人员健康情况配备的药品、专人负责的电话热线……在镇海区九龙湖镇的集中隔离点,工作人员用贴心的服务,让每位转运隔离人员感受到温暖。

“余姚与上海地域相邻,文化相通,‘阿拉’情缘源远流长,在沪外地籍市民中,余姚人占了相当的比例……”在余姚,一封慰问信延续着“阿拉”“同心同愿、守望相助”的情缘,隔离点的暖心服务,同样让隔离人员倍感温暖。

为妥善安置集中隔离人员,宁波正全力以赴。位于江北区的宁波市奥体中心内,一个可容纳2500余张床位的方舱医院经过48小时的鏖战,已于4月6日完成建设并通过验收。7日下午,首批来自宁波各地的医护人员进驻方舱医院,可满足2舱(共324床)满负荷运行;后续梯队也已完成组队,将按收住患者情况等待分批进舱。

特殊的情谊

4月5日,代哥(化名)被转运至江苏扬州的隔离酒店。当天,他就在酒店房间里拍摄了一支短视频,逐一细数酒店提供的物资:除了饮用水、方便面、八宝粥这样的“标配”,还有酱瓜、咸蛋以及扬州当地的特色糕点调剂口味,个人洗漱用品整齐地码放在竹篮里……这条短视频为代哥带来1.2万个赞和3000余条评论。

评论区里,大拇指是出场率最高的表情。有人说,“疫情过后不要忘了扬州兄弟”,代哥则回复道:一定不会。

6日,代哥被转移至了扬州市内的另一处隔离酒店。凌晨3点,他又发了一支短视频:“你们看,吃的,玩的,人家都给我们准备好了。”评论区里有人说:“烟花三月下扬州,虽然你们这次来并不能享受扬州的三月,但是我们扬州人用另一种方式让你们感受到了烟花三月的扬州。”

截至9日18时,江苏省已累计接收上海隔离人员6709人。在无锡、在常州……在这些隔离点里,在邻居们真诚的关心、周全的照护里,阿拉感受到了最大的善意。本报记者 毛丽君

苏浙医疗队入驻临港方舱医院,带来了什么样的经验?

一面心愿墙 写的都是满满祝福

上海疫情仍处在高位,全国各地的援沪医疗队已于4月初抵达,火速投入战疫一线。4月5日深夜开舱收治患者的上海临港方舱医院,设计床位达13600张,这里聚集着三支实力雄厚的医疗队,分别是上海华山医院、江苏省和浙江省医疗队。“苏大强”和“浙大富”火速集结驰援上海,又迅速分组进舱,为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开展中西医协同治疗,帮助患者平安度过特殊时期。来自兄弟省份的温暖和深情,上海不会忘记!

病区变成和谐社区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党委书记、江苏援沪医疗队副总领队鲁翔介绍,江苏医疗队共计2055人,来自南京、苏州、无锡等多家医疗机构,鲁翔本人3月31日就带领先遣部队抵达上海,后续两批大部队陆续来沪。这批医护人员大部分都是经验丰富的“抗疫老将”,半数以上有支援湖北或省内抗疫经历。江苏方舱队规划总床位7308张,截至昨天17时30分使用7048张。

鲁翔坦言,刚来的时候心里也有点紧张,这里是由物流仓库改建而来,本身肯定不够完善,不知道来的患者能否适应。而且要在2天时间内收齐所有患者,还要进行数据录入,分类安排床位,这个工作强度是过去不敢想的。没想到,在医疗队和患者的共同配合下,收治比较顺利,大家也有了更强的信心。

鲁翔说,7000多名患者是不同的个体,在这样的集体生活中如何兼顾到每个人的个体需求是队员们面对的第二件难事。方舱生活,既要管人也要管病,还要管服务,有的喜欢热闹,有的喜欢安静,在收治进来的时候就进行了大致分类,并把年龄大的、带婴幼儿的特殊群体分散在各个小区域内,让年轻的感染者能关注并照顾到他们的生活。有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两个孩子,一个2岁,一个5岁,病友会帮她照看孩子、领饭、打水。

这两天,医疗队还在患者中发起成立了自治互助小组,发展了300多名志愿者小组长。这批热心的患者给与了医护人员极大的帮助,比如,核酸采样贴条码、分发餐食、组织锻炼等,把医护人员从繁琐的日常服务中尽量解放出来,而患友之间也增进了交流。病区正在慢慢变成和谐的社区。

在方舱,医疗队员们需要密切监测所有患者病情变化,尤其关注有基础病、年龄偏大的高风险人群,防止他们发生疾病进展。考虑到实际情况,还专门设置了应急急救小组,来处理可能会发生的各种突发医疗事件。

在对患者开展对症治疗、生活护理的同时,医疗队注重辅以心理安慰和精神鼓励,争取用科学合理的治疗、温暖周到的服务,帮助患者早日出舱。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急诊医学科护士长夏泽燕工作的病区有一面“心愿墙”,花花绿绿的被N次贴上写满各种心愿和祝福的纸条:“苏沪连心,守望相助!”“抗疫心连心,我们不孤单!”这是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江苏援沪医疗队方舱队副队长黄英姿想出来的点子。“患者们来到陌生的环境,肯定会焦虑不安,心愿墙可以成为他们抒发情绪的窗口。”

角落里的一张“大白”铅笔画让夏泽燕和黄英姿都十分感动。这幅画的作者是12岁的小刘,她和弟弟都被奥密克戎感染,但姐弟俩十分坚强,也很乖巧听话。“昨天去看孩子情况的时候,她正在画我们医院的logo,我心情好激动,孩子不仅心灵手巧,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夏泽燕说,女孩很害羞,经旁边病友的鼓励,她还拿出了几朵用纸巾做的玫瑰花,是她和弟弟一起做的,专门送给大白。平常的简单小手工,在隔离时光中成为了医患心意相通的珍贵礼物。

而就在3天前,中大医院的队员们还为一位18岁的高三学生一起过生日。因为条件有限,大家就地取材,用饼干、桃酥、可乐,制作了一个“生日蛋糕”。小伙子说,这是人生中最难忘的一个生日,当新冠遭遇高考,他并不感到惧怕。队员们把他安置在了相对独立安静的区域,方便他上网课,还为他打印了试卷,给他加油鼓劲。

昔日战友再次并肩

浙江省援沪医疗队共计成员1555人,来自省内200多家医疗机构。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浙江援沪方舱医院医疗队总领队葛明华介绍,浙江援沪方舱医院医疗队于3月30日受命组建并于3月31日晚组建完毕,4月1日晚开始分批驰援上海,截至目前已收治了5000多名患者。

葛明华说,整个医疗队虽是“散装”而来,但大家的心很齐,短时间内就集合,又迅速分散为20支队伍投入各自工作。“同属长三角,来支援上海就是支援家人,是我们浙江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与华山医院紧密配合,按照他们制定的各项要求和流程来收治、管理患者,希望为大家提供满意的服务。”葛明华说。

来方舱几天,葛明华用高效、配合、尊重来形容这里的工作。短短几天内改建完毕收病人,想要马上做到完美是不现实的,但两支援沪医疗队、管理方华山医院、以及负责保障的上海临港集团都十分高效,遇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

开舱启用后,加快救治、加快床位流动,同时严守院感防线、消防防线等安全防线,都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开舱前,浙江医疗队的队员们发现,穿脱防护服的空间还有待改善,马上向华山医院方面提出建议,临港集团及时反馈,迅速落实改善措施,优化了布局和流程,让队员们放下心来。

宁波市第一医院的王志宇主任医师是抗击疫情的老将,有着丰富的重症治疗经验。2020年前往武汉支援,他所带领的宁波医疗队一队负责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一个重症病区。当时,在同一家医院内,华山医院也整建制接管了一个重症病区。这一次来到临港方舱,又与华山医院搭档配合,王志宇说,曾经并肩的战友再次相逢,为了同样的使命,更有了奋斗的勇气。

与当年不断从死神手中抢回生命不同,这一次来方舱,工作重点是完全不一样的。王志宇告诉记者,在方舱内,更加要关注的是无症状和轻型是否进展,尽可能提前干预。这里无症状感染者多,轻症的主要症状是咳嗽和发热,救治上更有底气,但也不能放松警惕。医疗队采用中西医协同治疗,对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对症治疗。

说起这次援沪,王志宇表示,妻子和孩子都很支持。“你去吧,我帮你打包行李都很有经验了。”妻子很快就把所有的必备物品准备好了,也并没有询问何时回家。“我们自己带来了一周的物资,上海和浙江的感情,就像家人一样,有什么理由退缩呢?”王志宇说,自己过去常来上海,对上海很有感情,这次住宿的场所刚好就是不久前来沪参加会议时所住的地方,那种熟悉的感觉,也让他更加安心参加抗疫。

在葛明华看来,中国人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守望相助历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同舟共济者赢,相信全国各地守“沪”者们全力以赴,一定能打赢这场硬仗。本报记者 左妍

援沪手记

新眼镜的背后

4月2日,浙江省卫健委组建了援沪血液透析医疗队赶赴上海,其中有84名专职血透护士,我便是其中之一。

我所在的血透三组对接的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山医院是上海市血液净化质控中心,有88台血透机及30余台CRRT机,固定患者近600位,但疫情管控使医护人员不足,对透析患者影响不小。

到沪第一天,中山医院的丁小强主任及林攀医生来酒店与我们完成对接。从他们口中得知,日夜坚守的中山医院医护人员已近一个月没有回家休息。第二天,当我走进透析中心时,眼前的一幕让我泪目:所有的医生和护士正在一起预充管路、上下机,没有任何怨言,只为了生命至上的那份坚守。

虽然我才来一周,但却收获了太多感动:

工作第五天,我们其中一名队员眼镜坏了,此时所有店面都是关闭的,而她又是高度近视,没有眼镜,等于摸瞎。中山医院眼科戴主任得知消息,通过私人关系帮忙配了一副新的眼镜,并垫付了所有费用,同时还一再嘱咐沈波医生:一定要照顾好浙江医疗队的队员们。

当晚11时30分,沈波医生特地赶到医院,将一副崭新的眼镜送上了我们回酒店的大巴车,交给我们的队员。

我们事后才知道,在这副眼镜背后,还有另一个故事:上海枫林街道的民警得知情况后,把所有能用的人员都调动起来,翻查了街道所有眼镜店老板的电话,终于协调了一位老师傅在小区门口等待送眼镜过去维修。后来,知晓戴主任已解决问题,才赶紧联系老师傅回家,并深深致谢。

收到新眼镜的队员已非常感动,听到这两个故事后,更是泪眼婆娑。此时作为身披白色战衣的我们,没有地域之分,有的就是医务工作者那一份“坚守”的初心。

浙沪携手同行,相信不久一定再现上海人流如潮、车水马龙的繁华盛景。到那时,也是我们凯旋的日子。

浙江省中医院血透中心护士长 傅恩琴

整理:钱江晚报记者 何丽娜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