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半农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有很长很长时间了吧。网上还能查到这样的报道,说自1981年到1990年以来,全地球的平均气温比之前上升了0.48℃。以我个人观察、体验角度来说,天气变暖、气温升高的感觉非常明显,上升幅度好像还要高一眼。这不,今年还在“龙抬头”的日脚里,最高温度居然向“三(30℃)”狂奔了。
去年三月底时,家住小别墅里的朋友Z君,微信发来好多张照片,是他家里的牡丹花开了。我表示惊讶,应该4月开花的牡丹,现在把露艳日期提前了差不多一个月!后来又有P君发来从公园里拍摄到的牡丹花照片。其实,牡丹早早开花的这种情景不是今年才有,也不单是牡丹,其他好多花卉也都提前开了花。牡丹开花需要一定的温度支撑,还要有一段时间的积温,现在开花提前了,而且居然有一个月之多,这只能表明同时期的气温确实高了许多。
上海农村一直有这样一句俗语:谷雨三朝看牡丹。谷雨节气排在清明后面,4月19-21日交节。就是说,牡丹开花日期应该要到4月下旬。在老宅时,我家小庭心里原有一棵牡丹,是父亲上世纪40年代后期种植的,紫红色,单瓣,花开后就像一只只大碗,高悬于枝梗之上。那个年代,牡丹还是稀罕物,所以每年到了时候,宅上的乡亲们都会过来看牡丹,连七宝老街上的名医张益康也来。其实他家里也种有牡丹花,只是品种不同。他工作在莘庄公社卫生院,是负责联系我们大队的医生,下乡促发了他顺路看花的雅兴。时间呢,当然在谷雨后。
70年代时,农村大力推广粮食种植“三熟制”,就是在过去一年种植“麦—稻”两熟中间增加一熟,变成“麦—稻—稻”。早稻种植时间要提前,种植数量虽然不会很多,但每个生产队都会安排,少则几亩,多则一二十亩,不然前后作物的茬口安排不过来。4月底5月初是早茬早稻种秧时间,那时的气温有多少℃?大概要低于5℃吧,总的感觉天气很冷,因为人人还穿着老布袄(棉衣,彼时还没有羽绒衫)呐。种秧是女人们的生活,
可赤了脚下田,田里的水太冷了呀,脚块子(小腿)很快就浸得发红,女人们吃不消,她们情愿不要工分,也不肯下田。种秧和天冷的矛盾突显,摆在生产队长面前了。可不种又不行,怎么办?不知是哪个生产队先想到的办法,还是大家都想到一起了:让团员青年去完成这点任务。开了头,成习惯了,反正以后每年都是这样解决矛盾的。后来,才有了着仔可以种秧的农田靴,女人们自然可下田种秧寻(挣)这种工分了,当然,团员青年也都有了农田靴,矛盾才彻底解决了。
再说冬天。小时候上学,走到老宅东浜梢时,总有同学跑到浜滩上敲冰。天更冷时,冰面结得更大,也更厚,男同学就会前去试试,也只能用脚尖踮踮,运气好时,可以在冰上朝前走一两步,再上前就不行了,毕竟这里结的冰只是薄冰。现在呢,薄冰没有了,连得霜也少见了。过去有个词叫“白浓霜”或者“老白浓霜”,是指那种铺了一地,有厚度的霜,结晶很粗,可分得出棱角。出现这种霜的隔夜,还必会让人冷得瑟瑟发抖,大人就说,外头勒拉(在)落白浓霜哉。第二天早晨出去一看,果然是,大概就是王国维老先生写的“满地霜华浓似雪”的那种霜吧。而现在呢?要么长时期无霜,就是有霜,也是细细的,轻轻的,淡淡的,不成形,无棱角,与“老白浓霜”远开距离哪止两三条横马路!原因很简单:气温比以前高了。
至于夏天,当年一直有“大热(35℃或以上)三天”的说法。现在呢?三十五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可长达十几二十天,而绝对气温三十七八摄氏度甚至更高的日脚,也可以连续出现。
仅仅过去了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气温变化如此之大,天气越来越热,怎么办?知道,也不知道,这是环保留给我们的思考。生活还要在“热”中继续下去,除了思考,我们还需要实际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