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泾镇玉兰苑
楼道共享菜篮“可供自取”
一把椅子、一个塑料箱,看上去虽有些简陋,但里面却装满了青菜、生菜、芹菜、胡萝卜、土豆、番茄,五花八门,并配上了“可供自取、给有需要的人”的提醒,这是泗泾镇玉兰苑14号楼道里的温暖一幕。
原来,4月2日,住在12层的居民刘媛得知邻居们物资紧张,就把自己准备的一些蔬菜拿了出来。“我觉得自己封控前准备得很充分,再加上平时吃得也不多,分一些给有需要的人是没有问题的。”刘媛说。
有邻居缺少绿叶菜,就领取了塑料箱里的青菜,还在微信群里表达了感谢。令刘媛没有想到的是,大家在领取自己所需的同时,也不忘给塑料框加食物,就这样,香肠、柠檬、牛奶、饮料也陆续出现在了塑料框里,传递着邻里情。
受到14号楼的启发,4月6日下午,同小区的22号楼居民曹奎也拿出了几个纸箱,并附上“公告”:“各位邻居,捐出不吃的菜,有需要自取!”曹奎说,抗疫物资中有些蔬菜并不合自家的胃口,为了不浪费食物,他在楼道里发起这个倡议。
同时,曹奎给“共享菜篮”配上了温馨提示:如果是易腐烂或需放冰箱保存的食品,先在群里说一下,若有人需要再拿出,避免浪费;每次物品增减,可以由当事人拍照分享在群里,时时掌握菜篮子情况,避免过多的人员流动。
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外国语学校的美术老师赵庆庆为“共享菜篮”画了一幅画,菜篮里“装”满了蔬菜。
“疫情之前,我们这幢楼的邻居各自忙碌,互不相识,只有在电梯碰面时,才会点头打个招呼。没有想到,疫情之下,一下子把我们的心聚在了一起,都能感受到彼此给予的温暖。”曹奎说。
本报记者 杨洁 通讯员 陈菲茜
金山卫镇飞虹南村
帮助聋哑夫妻“一呼百应”
“老杜那边问过了吗?他们老两口现在怎么样了,吃的东西还有吗?我这还有菜,待会帮忙带给她。”4月5日上午,当金山卫镇飞虹南村的志愿者郭英杰上门询问王阿婆的生活状况时,王阿婆一见面就在询问老杜近日的状况,并主动拿出家里的“存量资源”,让志愿者帮忙送到老杜家里。
王阿婆口中的老杜是她的“老姐妹”,今年72岁了。老杜和老伴都是聋哑人,身边没有子女照顾,平日里的生活饮食多有不便。疫情期间,王阿婆总会将女儿买给她的东西分给老杜一半,不仅提供生活物资,还会让志愿者“捎信”,与老杜分享她封控期间的生活。“虽然只是在纸上简单地写写,这样她就不会觉得闷了。”
事实上,在前期人口排摸上,西门居委会就将杜阿婆一家列入了“重点关注对象”名单,在安排志愿者定期走访的同时,也发动周围居民的力量帮助杜阿婆。
“我家里送点牛奶、鸡蛋”“我家送点青菜和胡萝卜”“我家送点面粉”……当郭英杰在楼组群里为杜阿婆征集物资时,居民们则“一呼百应”,上演了一场“爱心接力”。近日,志愿者经常会接到居民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都是对杜阿婆夫妻俩的关心。“之前和阿公阿婆不熟悉,只是在小区里见过,没想到他们在这边没有依靠,特殊时期,作为邻居,我们这样做是应该的。”居民程胜明说。
当郭英杰再次到杜阿婆家中时,阿婆拿出了一张写有“谢谢老王谢谢你们”字样的纸条递给志愿者。这一幕,让人动容。
本报记者 屠瑜 通讯员 周倩
静安区芷江新村
小区里工作室“帮了大忙”
芷江新村居民区独居老人季阿姨早上在使用电热水壶的时候,从墙壁插座里闪出的火花伴随一股电线烧焦的臭味,着实让她吓了一跳,打通了“盛瑞兰工作室”的电话后,盛师傅答应来帮忙修理。
修理进行了一半,盛师傅又接到街道为老助餐的饭盒即将到达小区的电话,放下修了一半的插座,盛师傅跟季阿姨打了一声招呼,便匆匆赶去给自己的结对帮扶老人——年逾九旬的独居老人陈荣秋送餐去了。
送完最后一份助老餐,盛师傅回到季阿姨家,更换了因电线松动打火而损坏的墙壁插座,季阿姨的热水壶又开始了正常工作。
2015年12月成立于静安区芷江西路街道芷江新村的盛瑞兰工作室,共有9名团队成员,平均年龄66岁,都是居民区里的居民,这支爱心志愿服务力量,平时以帮居民义务修理家用电器、水电、电脑,还有义务理发为主要内容,让芷江新村的邻居们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感受。
因疫情防控要求,最近的集中义务服务暂停了,但闲不下来的盛瑞兰工作室成员们,又全部化身为社区疫情防控的志愿者,出现在了居民区核酸筛查的引导员岗位、楼道管理岗位、小区封控岗位……碰到居民家中有个突发的水电故障、小家电故障等,工作室成员还是会在做好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及时响应,给居民提供上门维修服务。
“特殊时期,外面的师傅既找不到,也进不来,还好盛瑞兰工作室就在我们居民区里面,可帮了我们大忙了。”季阿姨连连夸赞设在居民区里的盛瑞兰工作室给居民们带来的便利。本报记者 江跃中
金山区鸿悦华庭小区
爱心共享货架“一直补仓”
“我富余两根黄瓜,它们马上要被志愿者接收啦,先到先得。”近日,在金山区朱泾镇鸿悦华庭小区门口的无接触货架上,有许多新鲜瓜果和蔬菜,三三两两摆放着,时而有志愿者送来两样,时而又取走一些。
“不多,但一直能补仓。”据物业介绍,自小区管控以来,有些平时“不开火”的居民就开始“焦虑”了,业主群里,时而有无厘头又夹杂着丝丝“忧伤”的段子出现:“当时母上大人让常备油盐酱醋糖我不听,现在居家了才追悔莫及。”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一段子很快被居委干部和社区志愿者关注,于是,就有了“半瓶酱油、一袋盐、2个鸡蛋、2个番茄”的“捐赠”情节。
“小分享”拉近“心”距离。此后,“投喂”之风在小区悄然升温。为了规范居民们的“共享”方式,小区志愿者将无接触货架的最上层腾空了出来,居民们贡献的各类食材都被有序摆放在架子上。
“自热火锅还有泡面,让志愿者给你送来了,别谢谢我,谢谢我们的志愿小哥。”自热火锅到手,职场新人小张将政府发放的爱心礼包中的时蔬交由志愿者:“一个人吃不完,放久了不新鲜,还是放到我们的爱心货架上,给家里人口多的居民吧。”
“一开始我们号召以‘匀物资’为主,谁家有多的米油菜先供给急用的人,等对方采购的到了,及时归还。后来,就每户居民都是自发换物或赠送。”鸿悦华庭志愿者,也是该小区片长的胡永凤表示。
“他们是最可爱的人。”钟楼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彭岚对辖区的这些志愿者和所有居民表达着感谢,“我们每个小区都有一个片长,大家高度配合居委会的工作,小区在片长的带头下,形成了自治的良性循环,在这个时期,居民们不仅配合,还能参与管理,就是对居委会实实在在的‘减负’。”
本报记者 屠瑜 通讯员 殷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