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枫
最近一段时间,奥密克戎毒株肆虐,对人们尤其是老年人生活和精神的冲击是相当大的。老年人由于机能的衰退,免疫功能下降,确实更容易感染,难免担心忧虑。多数老年人特别害怕孤独,更渴望节假日儿孙小辈上门探望,乐于含饴弄孙,但这段时间不方便了,甚至无法见面……这些都会引起精神孤独和心理焦灼、抑郁。我很理解同龄人的这种心态,但我这个人不知老之已至,生性豁达乐天,喜欢自理生活,特爱动手烹饪,莳花弄草,常把餐桌上的自制菜肴通过手机发送给朋友和儿孙欣赏,并以此自豪;阳台上的鲜花开了,我也会拍摄下来,发给同事学生和小辈共赏。奥密克戎毒株袭来,小区封闭了,我就在家读书,重读了沈从文的《边城》《湘行散记》,我把这视作神游,一种独特的精神享受。
当然,不同的人对进入晚年会有不同的感受,其实古已有之。唐朝韩偓的《秋霖夜忆家》中的“垂老何时见弟兄,背灯愁泣到天明。不知短发能多少,一滴秋霖白一茎。”怨绪充满字里行间,读之令人动容。但我觉得诗人未免过于感伤。我的头发也日渐稀少,白发一年多于一年,我并不为此忧伤,因为真的能达到“童颜鹤发”,实在是一件快乐的事。元稹也有极伤感的句子:“遍问旧交零落尽,十人才有两三人。”对此我倒是感同身受。与我年龄相仿的人,谢世之挚友甚多。每得知此类信息,不禁黯然神伤,乃至夜不成寐。但自然的发展规律就是这样,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有来之日,必有去之时。陶渊明对此是很想得开的,他曾这样写:“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确实,人只能顺应自然。李白是一位十分豁达的诗人,他早就认为人是这世上的过客:“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何等的达观!欧阳修对生死乃必然规律也有极透彻的阐述:“死生,天地之常理,畏者不可以苟免,贪者不可以苟得。”只有这样坦然对待生死的大家,才会写出千古传诵的名篇《醉翁亭记》。
养老是人生中最轻松、愉快、恬静的一段历程,这一阶段已没有任何压力,“夕阳无限好”是生活最自如的黄金时期。我们应当尽情地享受生活,快乐每一天!我很信奉清朝邓石如的《自题草堂》中所说的这几句:“种花却俗”“谨身却病”“为善补过”。这对养生大有裨益。养老的核心是修身养性,即使面对疫情,也应使自己始终处于怡情快乐的心境中。多做善事,少管闲事。老人防疫更要防止抑郁,遇到烦心事,学会自我调适,“事来心应,事去心止。”我进入老龄后,一直在追求达到这样的人生境界:“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