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作家陆其国开代步车为居民运送爱心物资
在上海抗疫一线,有一群特殊的“逆行者”,他们身有残疾,关键时刻却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方式助力抗疫,共同守护家园。
腿脚不便却日行两万步
四川北路上的吉祥里是一片老式居民区,1026户居民中逾半数是老年人,超过80岁的就有200多人。张淳是这里的居委主任,虽患有马蹄内翻足,走路远了会出现肿胀,但最近他每天的步数都在两万步左右。他要了解居民需求,要安排好核酸检测和物资发放,还要与来自虹口区残联的志愿者合作,将抗原检测试剂送到每一户居民家中。师奶奶是一位百岁老人,一直卧病在床,照顾她的女儿也已经73岁了。张淳和志愿者们担心老人不会使用抗原检测试剂,便上门为她们进行检测。
开残疾人代步车送物资
虹口区残联组织的残疾人社区志愿者中,有腿脚不便的,也有聋人,还有血友病患者。大家残疾情况不同,在一起就取长补短,一起做好配合。
腿脚不便的黄勇有一辆残疾人代步车,正好派上用场,一趟趟地为居民运送蔬菜等生活物资。他说:“我们残疾人首先不是考虑到我们的身体怎么样,而是应该首先考虑到我们怎样为社区做点贡献,尤其是党员,更应该冲在前面。”
在普陀区,曾经获得“上海市自强模范”称号的残疾人作家陆其国也开着自己的残疾人代步车,和妻子、儿子一道上阵,冒着小雨为社区居民运输政府发放的爱心大礼包。年近七旬的他虽因小儿麻痹症而腿脚不便,但能因地制宜地用残疾人代步车短驳物资,陆其国觉得这也是对抗疫的一份贡献。
用土办法咬牙克服困难
虹口的残疾人志愿者小分队从3月初至今一直忙碌在社区里,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志愿者的工作很繁杂,平常人干一天下来也是腰酸背痛,对于身体不便的他们来说,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但他们依旧拼尽全力,发光发热。
助残员宋伟红是其中一员。她说,自己是上午6时接到街道干部打来的电话,询问她能否做志愿者,她想也没想就答应了。6时30分就要到岗,她赶紧起床,早饭也没吃,喝了一口水就赶去服务点位。8时,医护人员到达,需要志愿者帮忙扫码,宋伟红主动报名帮忙,经过简单的培训后就上岗了。扫码时要抬起胳膊挨个扫,她说,当时没有什么感觉,没想到,到了第二天,这个胳膊竟然酸得抬不起来了。
在社区服务了很多天,有时是艳阳天,有时又是倾盆大雨,对宋伟红来说,要尽快恢复体力是一大考验。她说,自己恢复体力要比健全人慢一点,所以想了不少“土办法”,例如,如果要连续上岗,晚上睡觉的时候就会用枕头把腿垫高,加速血液循环,放松肌肉,让自己第二天能多站一点时间。
从事志愿工作的间隙,宋伟红还会抓紧时间,掏出手机,和她一直牵挂着的“阳光家园”学员们视频连线,了解学员们的情况,督促学员们参加线上课程,一起“云上”打太极拳,欣赏音乐艺术等,避免因“阳光家园”关闭后学员长期宅家产生不利影响。
另一名志愿者张礼煊是一名血友病患者。过去十多天,他当过送货员、扫码员、保供员,这两天则忙着联系电商平台,给有需要的封控小区特别是其中不方便使用手机购物的居民采购物资。他说,虽然过劳和受寒都可能引发自己突然出血,但看到其他的小伙伴都在坚持,自己也充满了动力。
凌晨3时还冲锋在一线
崇明区肢残人协会主席翟海涛主动报名参加区机关党工委组织的党员志愿服务队,作为所在单位第一批支援乡镇疫情防控志愿者队伍的一员,先后在庙镇爱民村、宏达村和城桥镇花园弄、陈家镇八滧村等处参加一线防疫志愿服务。4月2日起,他被派往较为严重的陈家镇,配合开展核酸检测、帮助村民采购物资等,最辛苦的一天,翟海涛在八滧村配合核酸检测一直干到凌晨3时。穿着防护服,服务期间不能喝水,也不能上厕所,翟海涛克服困难,把党旗插在了社区抗疫的第一线。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