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玉萍
上个月,有位在格拉斯哥读书的女生遇到了件窘事:她去超市买了一大堆东西后,手机支付出现问题,正着急,排在后面的小哥帮她刷码买单解了围。她要了他的微信,打算回家后转账还他。
没想到,当时急三火四手机也不好,到家才发现压根没加上。这记尴尬了……姑娘不想让人误解没诚信,于是上网发帖寻人。在众人帮助下,终于找到了那位正在格大攻博的中国小哥。大家纷纷点赞,他却说,当时不过举手之劳,因为自己也曾在窘境时,领受过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如果一定要感谢,那就请把这种善意继续传下去吧。
其实这样的善意,我也常遇到。
有次出门换了包,超市买完东西用自动收款机扫码时,才发现既没手机也没钱包,只好臊眉耷眼招呼工作人员:“麻烦帮我取消吧,忘带钱了……”远处在买单的大姐听到了,马上问工作人员:“多少钱?我来帮她付。”我怎么好意思?赶紧把几样东西送回了货架。出门时,望见大姐拖着行李箱要进地铁站。远远地,我大声感谢她。没想到她马上又拖着箱子折返回来,一再说:“我帮你付!我也忘带过零钱呢……”
还有一次,我要在圣乔治医院一带探视病人,却到得太早。伦敦冬夜非常冷,疫情期只有一家波兰馆子还亮着灯,便赶紧躲进去取暖,吃点东西。没想到店里只收现金……我凑了半天钢镚儿,尴尬地问:“能不能只要半份?”老板娘二话不说,给了我一大盘。
吃完口渴,不长记性,又要点水时才想起自己没现金,只能不好意思地算了算了。老板女儿却马上拉开冷柜,递出一瓶矿泉水:“不要钱,谢谢你守护我们。”我大惊:“为啥这样说?”她指指我戴的工作胸牌,眨眨眼……
社会学家理查德·蒂特马斯说,作为社会一分子、为陌生人付出的人,其自身或家庭最终都能作为社会一分子获益。你想要他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他人,而中国自古传统是“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如果领受了来自陌生人的好意,却因一面之缘无以回报,怎么办?那就把它加倍回馈给社会上其他需要的人吧。
我爸常跟我讲他大学里饿到要退学的事。当时全国正值困难时期,刚开学,他就丢了自己整整一年的饭票,不敢写信给家里,因为全家正饿着肚子吃不饱供自己读大学,而自己竟……无助、自责和低落中,他萌生了退学想法,想出去随便找个活,养家糊口。饥肠辘辘跋涉几天后,在济南附近的山区终于遇到了一户正在秋收的农民,清贫的他们收留了他,端出热腾腾的红薯给他吃;当他提出留下帮工时,他们用朴实的话语开导他,给他装了满满一麻袋红薯干和玉米面,鼓励他回校好好学习……
这家普通农户,用他们的善意,改变了一个年轻人的一生;时空相隔,素昧平生的他们,也温暖着我这个陌生人。
网上有人问:“哪些事情虽小,却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这个问题引发了大量回帖,其中一条获赞无数:对无用之人,仍有体贴之心;对无利之事,仍尽分内之责。
《布达佩斯大饭店》里,因自己曾经的善意而逃过一劫的门房古斯塔夫,有一段台词:“在这野蛮世界里,仍有一道文明的微光,那就是人性。”这确实就是我们这些平凡、渺小、普通的人,可以慷慨提供的为数不多的东西;相信你的善意,它有可能改变一个、或者多个陌生人的命运,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