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2日 星期六
108岁老人出院 在封控寝室 她得了个世界冠军 凌晨,石库门前的守夜人
第4版:上海新闻 2022-05-15

凌晨,石库门前的守夜人

来自安徽芜湖的利彩云(左)和来自江西南昌的张丽茜是中凯南这一片老房子的守夜人

静安公安分局南西派出所民警杨晶程(左)和冯炬伟在延安中路路口巡查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午夜的延安中路路灯依然亮着,映照着夜的空旷和宁静。路边搭起的一个简易亭子引人注目。亭子的防水布沿上贴着一排用A4纸打印的字——凯南临时警务站,在风雨的侵蚀下显得有点凌乱。一辆警用摩托车,四个“大白”在一排暗沉沉的石门库门前显得格外醒目。直接的联想是,他们在守护石库门里的梦中人。此时已是15日的0时。

临危受命

查验完身份,两位民警接受了采访。冯炬伟、杨晶程,这对民警“师徒”已经在这一个片区值守了28天。石门一路以西的升平居民区、以东的中凯居民区,还有茂名北路两侧,是他们的阵地。这一块区域,4月中旬时疫情暴发迅猛,陆续检测出的阳性病例数以百计。与此同时,负责这一片区的两个居委会,一个只有一人幸免,一个“阳”了一半。师徒二人被“空投”到这里,接力“扑火”。

冯炬伟介绍,这里一度疫情严重,和石库门里的居民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这些老房子的住户大部分仍然煤卫合用,升平居民区一些人家甚至还在用马桶,导致病毒迅速传播。

转运、消杀,核酸、抗原检测,物资保供、看病配药……冯炬伟、杨晶程,“领导”着利彩云、张丽茜两名年轻志愿者,配合居委会的剩余人员,竭尽全力扑灭疫情,守护在病毒面前特别脆弱的人们。

28天,师徒二人吃住在升平石库门里的一间办公室。睡地板,吃盒饭,热水器坏了,只能洗冷水澡。有一天开线上会议,冯炬伟一直在咳嗽。领导担心地问:“你是不是中招了?”实际上是他一天没喝水了。

无论下半夜的转运,还是大清早的核酸检测,都能看到冯炬伟和杨晶程的身影。中凯南社区里有一个曾经拒做核酸检测的女子,只有杨晶程打电话“请”她,并站在现场“督导”,她才肯下来。杨晶程说,只要她肯做核酸检测,这实在是小事。

看着天亮

栏杆里面站着两名女子,虽然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面罩,但你仍然能感受到青春气息。利彩云、张丽茜这两名志愿者,是中凯南这一片老房子的守夜人。过了0时,她们中的一个可以稍微睡两三个小时。清晨6时30分,她们就要双双出现在岗位上。

利彩云1994年生,疫情前是一名七浦路批发市场的销售员,老家安徽芜湖。张丽茜,1998年生,老家江西南昌,以前的工作是一名天猫的商家客服。公司暂停营业后,她们都选择了做志愿者。“闲着也是闲着,想做一点有意义的事。”利彩云和张丽茜分别于3月30日和4月10日被派驻到这里,而这也可能是她们至今最辛苦的人生经历。每天加上中午打瞌睡,她们一天只睡3-5个小时。“卧室”是路边一个废弃的核酸检测帐篷,“席梦思”是捡来的几块纸板。她们每天穿着防护服睡,只摘掉面罩。尽管如此,早上醒来额头、眼皮上全是蚊子包。最“悲剧”的是,4月23日晚下大雨,张丽茜醒来发现睡在了“水里”,衣服、被子、纸板全湿了。那一晚,两个人一夜没睡,看着天慢慢亮起来。

我爱上海

检查“骑手”电子通行证,安排外来物品消杀、静置,组织保供物资运送,转运、核酸检测……每天冯炬伟和杨晶程有做不完的事。由于临街老小区的特殊情况,常有居民出门“溜达”,甚至遛狗,规劝是他们天天要做的事。利彩虹和张丽茜,运送快递,每次核酸、抗原检测做辅助工作,劝导居民,检查进出人员……每天也是不得闲。张丽茜利用做客服的优势,耐心说服这里的老人注意防护细节,效果很明显。不管多辛苦,只要听到居民说一声“大白,谢谢你”,她们就觉得心里暖暖的,一切都值了。

两个女生说,她们来做志愿者,都是“先斩后奏”,父母知道后虽然担心,但还是很支持,最多的话就是希望她们注意安全。两人都说,来做志愿者,没想过有没有报酬,只是觉得这个时候要有人站出来,为这个城市做点事。利彩云说她喜欢上海的“激情”,张丽茜说她喜欢上海的“快节奏”。

冯炬伟说,从5月12日至今,这一片区已经三天没有“阳”了。这两天没有转运任务,核酸检测频次也减少了,工作似乎“闲”了一点。他为此感到高兴,不是因为工作相对轻松了,而是这一片老小区终于在经历暴风雨后,重归平静与安宁。本报记者 沈月明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