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申码无法进行实名认证
无法开通微信支付功能
上海重启,出入小区、复工复产、商超购物、出门办事……走到哪里,都需要出示核酸报告。但就因为如此,市民𠅤(读xī或xí)先生却遇到难题了。为此,他向“新民帮侬忙”反映,他的姓氏罕见,“实名认证”一类的数字化服务,都向他“关门”,特别是如今核酸做了但查不到,让他极其不便。
这个姓太生僻
说起𠅤先生的苦恼,具体得从他的姓详细说起。𠅤先生祖籍陕西,在兰州长大,今年35岁。𠅤作为一个汉字,鲜见于史册和文献。仅有个别专业研究古汉字的书籍作为拾遗补缺,列出了𠅤字。作为姓氏直到1995年出版的《中国姓氏辞典》才把𠅤姓作为罕见姓氏收录。权威工具书中,《新华字典》直到2011版才把𠅤字作为姓氏用字收录,字义并没做任何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也是在第六版才收录。
𠅤姓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𠅤和惠为同一字,两姓实为一姓,至于上“亩”“心”的写法,是书法“别体”;说法二,祖宗避难,为隐姓埋名而自造字;说法三,近代满族改汉姓,为表示与汉姓不同而特造的字。
因𠅤字冷僻,𠅤先生从小就遇到不便。“我有个堂妹,后来索性把𠅤姓改成了恵(读huì或xì)。”𠅤先生说,“𠅤”这个字,在搜狗拼音里,以前只能用一种特别的“代码”(umuxin)才能打得出(现在最新版的搜狗拼音输入法中,输入xi也能打出这个字了)。记者使用两种方法,均在搜狗拼音中找到了“𠅤”,但该字在WPS文字程序中却无法显示,只能显示“?”。
多年来很麻烦
𠅤先生说,由于𠅤字“冷门”,他的高考准考证上,姓就是由“?”代替的。大学毕业证上的姓,则是手写的。在西安读大学,落户时,𠅤先生身份证上的“𠅤”因为打不出,被改成了“惠”。
后来毕业后落户其他地方时,才恢复了自己的𠅤姓。但麻烦却接踵而来:购买机票,他只能用护照(有拼音);与公司签的用人合同上,他的姓氏是乱码;银行卡上的户名打不出,只能用拼音,他被限制兑换外汇。房产证和车辆行驶证上的姓氏,都是手写的。“后来手机也被迫停掉了,因为没有办法办理实名认证。只能借用朋友的名义办理了手机号码。”
进入移动支付时代,𠅤先生申请了微信,却无法开通“微信支付”功能;支付宝不能绑定银行卡,一直没有参加过“双十一”天猫网购;微博也无法使用。“接受信息太有限了,感觉自己跟不上潮流。”
疫情下更无奈
种种生活的不便,𠅤先生“认了”,没想到,新冠疫情的暴发,让他遭遇的不便更加升级。他告诉记者,今年4月以前,他还是可以出差或进入公共场所,因为行程卡和纸质核酸报告是被认可的。“通过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可以使用护照号/姓名拼音来注册预约核酸检测,避开了‘𠅤’字无法显示的问题,核酸报告也可以查询并下载打印。”
𠅤先生说,上海因疫情按下“暂停键”后,他遭遇了新问题。现在随申码是疫情防控通行标准。然而由于姓名中有冷僻字,他无法通过实名认证使用随申码。“点开随申码程序,就显示‘您还不是实名用户,请先实名’;点击‘实名认证’上传身份证件后,就显示姓名格式不规范。”因此4月、5月,他只能通过扫描身份证来进行核酸采样。核酸检测“只能做,没法查结果”,他只能默默安慰自己:“只要没有来通知,就应该一直都是阴性的吧。”
6月1日起,上海逐渐恢复正常生活,进出各个公共场所均需要提供随申码绿码以及72小时核酸阴性报告,或使用“数字哨兵”出示核酸证明。“而‘数字哨兵’却查不到我的核酸报告。”他说,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公安的身份系统的字库中有“𠅤”字,而其他系统的字库中没有这个“𠅤”字,因为无法匹配,所以调阅不出相关信息,其中就包括核酸报告。而实际上,此时他已经在刚过去的72小时内做了3次核酸检测。
𠅤先生将这一问题先后反映给街道、居委会等,但至今仍然没有解决方案。他也尝试去上海大数据中心咨询,却因没有随申码(绿码),“数字哨兵”也刷不出核酸记录,不得进入。他去派出所咨询如何可以改姓氏,也因为这个原因无法进入。“而据说,姓氏不能改。我到底该怎么办?”
𠅤先生很苦恼,现在他的生活陷入了“死循环”:无“绿码”;要“绿码”的话,得做核酸;做了核酸却查不到记录,最终仍是无“绿码”。现在根本无法复工或者进入任何场所。他急切希望,相关部门尽快给出有效的解决办法,让他的生活也能恢复如常。
本报记者 陈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