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秉辉
胃癌曾经长期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癌症,如今虽然由于肺癌的发病率猛增,胃癌的发病率屈居其次,但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我国胃癌每年新发病例48万,死亡37万,仍为全球胃癌高发地区,胃癌并未离我们远去。
胃癌可以预防,因为胃癌的病因相对明确:与遗传因素相关,但相关性并不十分强烈,而且已有研究表明:即使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存在,良好的生活行为也可以使胃癌的发病风险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病有肯定的相关性,但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清除,已有研究证明清除之后,胃癌的发病风险下降。不良的饮食习惯、盐的摄入过多、缺少新鲜蔬菜水果、吸烟、嗜酒与胃癌的发病相关,良好的生活行为绝对有助于预防胃癌。
胃癌可以治疗,最早期的微小原位癌即尚局限于黏膜上皮(胃内最浅表的一层组织)的癌,手术后的五年生存率几近100%,换句话说,即皆有治愈之望。关键是一个“早”字,而且越早越好。
胃镜能直接观察到胃的黏膜,而胃癌皆是起源于胃黏膜而后向周围、向深部发展的癌。如今的胃镜检查还可利用放大、染色等辅助技术,使得小至2~3毫米的微小胃癌皆可能被发现,胃镜检查发现可疑病变还可以立刻取样作病理切片检查,更可精确。
胃癌几乎都是由慢性胃炎、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的慢性胃炎逐步演变而来。一般认为从慢性胃炎到胃癌大约经过五个阶段: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又称慢性浅表性胃炎,病情轻微。如合并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应予治疗,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并关注饮食健康,多能痊愈。但如置之不理,则有可能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此时如积极治疗,多数可无大碍,但是也有少部分病例会继续发展,受损的胃黏膜细胞逐步被类似于肠型的上皮细胞取代,在病理学上便称之为“肠上皮化生”,简称为肠化,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若无有效治疗,5~10年的癌变率为3%~5%,10年以上的为10%。如果病情继续发展,则胃黏膜上的腺体结构紊乱、黏膜上皮细胞失去正常细胞形态,称之为异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癌变率明显增加。重度的异型增生或高级别的“上皮内瘤变”的下一步便是癌了。
从慢性胃炎发展到胃癌大约需要一二十年的时间,这一二十年的时间里,胃里的病还只是各个阶段的慢性胃炎,可以通过包括清除幽门螺杆菌的药物治疗和改善饮食与生活行为,以阻止其发展,避免胃癌的发生。在这一二十年的时间里,应该定期作胃镜及胃黏膜的病理学检查,以追踪慢性胃炎的变化。对一般的萎缩性胃炎,建议每三年检查一次,对有肠上皮化生、轻度异型增生的每年应检查,若为中度异型增生则3~6个月即应复查,若为重度的异型增生或高级别的上皮内瘤变,则似以考虑切除为上策了。
慢性胃炎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疾病,其中有一小部分会演变为胃癌。不过慢性胃炎可以治疗,可以避免进一步的发展。即使癌变,其过程也可以被定期的检查发现,及时处理,可获良效,关键便在认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