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用创意让旧改留住记忆和乡愁
第14版:创见 2022-07-09

用创意让旧改留住记忆和乡愁

杨浦区长白街道228街坊

愚园路改造

北竹港桥

电机新村楼道

江川路社区食堂建成效果——远景外观

曹杨新村一景

曹杨新村门口

粟上海·红园一景

粟上海·红园

琳 恩

疫情改变了生活态度,居家时间的增加让人们开始关注起家居的种种巧思。如何让日常生活更美好,如何在有限空间里实现更多功能?这些问题促进了人们对二次改善家居生活的需求,“让家更舒适、更智能、更健康”成了很多人的心声。 ——编者

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以敬畏之心保护传承“最上海”的城市历史文脉,把更多的人文、艺术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

作为国际设计之都、文创高地,上海城市更新思路和理念再度升级,旧区改造过程中,各种精巧的创意设计,让城区的记忆、社区的烟火气、美丽的“乡愁”成为城市更新的一部分。

新与旧的“无缝衔接”,牵起人们对于城市的特殊情感,也彰显着国际大都市的细腻和魅力。

有改有留,喜新不弃“乡愁”

说到城市的记忆和“乡愁”,上海的各个工人新村是重要的载体之一。此前,有70年历史的曹杨一村,凭借既“恢复建筑原貌”,又“改善居住质量”的精细化更新方案,获得居民交口称赞,成为旧改的样板。在更新中保留情怀,这样的例子在上海并不止一个。

作为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工人新村,闵行区江川路街道电机新村也曾有过属于自己的荣光时刻。然而,时间推移,曾光彩照人的电机新村和上海大多数工人新村一样,面临建筑老旧、设施老化等诸多问题。而居民中不少是退休职工,在这里度过了大半辈子,对新村的感情颇为深厚。

既要满足适老宜居的需求,又要留住新村本身的精气神,该如何破局?为此,街道聘请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进行整体设计。在多方调研之后,设计团队拿出了“一桥四方”的方案。

根据这个方案,作为社区项目的主轴,“一桥”的北竹港桥,保留了原有的基本结构。而新增的全场地扶手系统、全场地地面导视系统,则使得桥面升级换代,与周边康养公园的砖石后工业风相辅相成。

站在桥上向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角眺望,无障碍步道、社区食堂、为老服务中心和长者照护之家的建筑就会跃入眼帘。再将视线聚焦到细节,你会发现,这里的老楼内外也是一派新气象。入口处,是适宜慢步的低宽型台阶;带有扶手的无障碍通道延伸至居民家门口;每一层楼层以颜色区隔,醒目的创意字体提醒着人们所到的楼层数;恼人的“飞线”统一纳入管网,原本杂乱的楼道一片清爽;入夜,原木色扶手亮起柔和的灯光,暖意十足。

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已过花甲之年的电机新村再度焕发青春。但设计师们并未停止探索的脚步,还在尽力挖掘闲置空间的潜力。张海翱教授团队就利用社区茶室改造成了“粟上海·红园”美术馆。结合江川工业文明特色和居民诉求,融入“工业遗存”的烙印,开在社区门口的公益性艺术场馆,承载了居民的“乡愁”,俨然成了“社区共享活力的发生器”。展馆内外,废旧的机器元件及油罐桶经过妙手改造,更是充满情怀的老工业风的点睛之笔。

叠加时空,讲述光阴故事

事实上,像江川路街道这样的有改有留,兼顾“文脉”“乡愁”的旧改更新,在上海会越来越多。

一度被称为“找不到咖啡馆的老街区”的杨浦区长白街道228街坊正在进行更新建设。更新项目的负责人、上海明悦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沈晓明坦言,他们的设计重点是找到历史记忆中街坊的美好,并在更新中重现美好元素。

在航拍之后,沈晓明的设计团队已决定以街区中的葱郁大树作为主题,将广场和巷道定义为“树院”。用他们的话来说,改造之后,若干大小不同的“树院”环环相扣,构建起凝聚而流动的街坊空间。这些树木在街坊建成之初还都是行道小树,以此为主题寓意街区将和上海发展同步“生长”。

用沈晓明的话来说,像228街坊这样的旧区在上海还有不少,既不是历史街区,也没有优秀历史建筑,但一样是城市历史和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要从历史的角度、人文的广度、记忆的厚度、情感的深度来推进更新。

在更新中讲述光阴的故事,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正从“穷街”蜕变为“秀带”的定海路街道。一方面,有关部门将重新评估这一带里弄建筑的本体情况,分析风貌肌理和区域历史价值,以制定合适的保护保留措施与活化利用方式,延续里弄风貌肌理。另一方面,由街道发起的“弄堂时光机”“老物件文创”等系列文创活动在居民群体中不断掀起高潮。400余户居民在即将告别老屋前,拍摄了一张张特殊的“全家福”,将旧改前的老门牌、家里的老物件,藏在“定海之窗”的小小展示馆里,旨在实现更新的同时再续光阴的故事。

场域到精神,有温度存厚度

从依托老弄堂石库门建筑和遗留旧厂房进行改造的田子坊,到极具网红气质的愚园路改造,及至绣花般修缮优秀历史建筑的“今潮8弄”,上海的旧改不断探索新路径、新方法。

如今,城市更新和旧改设计方案,已经从场域的更新修缮跨越到了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去年的上海城市艺术季,新华路、四平路的更新之所以受到关注和好评,是因为其落脚点在于市民百姓的体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有专家指出,在转型和变化的社会中,人们更需要时间去沉淀,在追逐新的现实时,留下记忆。在此轮更新中,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和设计师意识到,拆和建只是城市更新的手段。关照到每个个体的细微需求和“小确幸”,让每个人都成为城市更新的参与者和记录者,留住记忆和文脉,就是留住了人心,留住了人们对这座城市的梦与爱,上海的“魅力曲线”才能持续不断上扬。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