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申音中的海派文化 你家有黄渤同款的霸道老爸吗? 滑稽申声消消暑
第12版:文体新闻 2022-07-14
王汝刚眼中的滑稽戏——

申音中的海派文化

上海人民滑稽剧团今年70岁了。

1978年进入该团的王汝刚,是剧团经历改革开放大潮、一步一个脚印开疆拓土的见证者。回顾风雨兼程的70年,他感慨道:“独脚戏、滑稽戏作为上海的土特产,江南文化奇花异草中独特绚丽的一支,它的土壤始终是最广大的群众。我们的艺术素材汲取自他们的生活,我们的创作灵感源于他们的喜乐,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也仰赖他们的掌声和自掏腰包的一张张戏票。”

都说地方曲艺有其地域局限,可是在上海人民滑稽剧团恢复初期,为寻求更大市场、打开知名度,剧团也曾兵分两路,北上前往东北等地巡演,南下直抵海南,还到过新疆、四川,足迹遍布全国,诚如王汝刚回忆:“除了西藏,我们几乎都走遍了。还记得那时巡演回来,剧团中三分之一的演员都累出了肝炎。”但也正是这样破釜沉舟的努力,才换来丰厚的艺术创作素材和观众的认可,“滑稽戏市场最好时,我们剧团每年就凭卖票演出,能有百万元盈利。”

一个剧团、一个剧种要继往开来,无非是出人出戏。新旧交替、世代更迭,没有哪一次“交接班”是容易的。回想38年前,李九松还不是家喻户晓的“老娘舅”,王汝刚也不过就是看着脸熟的“小保姆”,但那一年在常熟的小舞台上,这对后来红透半边天的组合却要艰难地接下滑稽泰斗杨华生、绿杨的那一棒。

“记得两位老师(杨华生和绿杨)退休时,我们恰好在常熟演出,他们演完两场就要坐长途车回去,剩下的场子要李九松和我来撑。”王汝刚说,送他们上火车时,真是不舍也彷徨,他们没有过多的嘱咐,我们也知道临门一脚靠悟性。

依然清晰记得登台前的忐忑,王汝刚躲在侧幕看观众反应,晚上6时半观众陆续进场,听说杨华生、绿杨不演了,立马就有人坐不住了,但最终也是观众的信任和包容给予新人信心:“来也来了,舞台总要有新人,看看再说嘛。”王汝刚说:“现在轮到我们交接班,也希望观众给予滑稽青年演员多些鼓励和支持。”

“对于老上海人来说,滑稽戏是一种情怀、一种记忆;对于新上海人来说,则是打开城市独有文化的一把钥匙,通过上海各种各样的声音,来感受独特的海派文化。”王汝刚说,“前两年,我们还在感慨,上海小囡不会讲上海话;这两年,不免要担心,随着上海中老年人普通话水平提高,上海话也不太说了。”

所幸,如今网络上涌现了不少本土风情视频,都以沪语为特色,王汝刚直言:“在越来越趋同化的世界里,方言是你来自何处的证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言是乡音也是乡情,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一个烙印,一份牵挂。”

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