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半农
一个甲子前的6月中旬,突然紧张的形势,让17岁的我有了一个难得碰到的入伍机会。在不到两周快速完成体检、政审等所有环节后,来到了当年的厦门最前线,成了陆军31军某值班师尖刀连中的一兵。
那时步兵的军事技术是射击、投弹、刺杀、爆破和土工作业“五大技术”(后来增加了游泳),强调苦练“二百米内硬功夫”。对于一个步兵来说,射击是第一位,投弹是第二位的。如果上了战场,射击、投弹是最先要用到的军事技术。
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实弹射击。每个新兵3发子弹,其实是连长李菊田让大伙体验一下打枪感觉而已。我的成绩是29环,属于优秀,初步显露了射击天分。子弹向前飞靠的是弹壳里的火药,不是件难事,只要扣动扳机就可,难在怎样飞向自己心中的目标。接下来的第一练习训练,班长、连长教的不仅是怎样让子弹飞向靶子中心的技术,还教育我们要带着敌情练射击:面前的靶子,就是敌人。在战场上,你不消灭它,它要消灭你。正式实弹射击成绩一共打了多少环,已记不真切了,但当年的记录本我还保存着,上面记的是“优秀”两个字。到年底,我这个入伍才半年的新兵就被评上“五好战士”,其中一条成绩就是“军事训练优秀”。
第二次练习射击训练时,适逢全军开展军事大比武,连队掀起军训高潮,要求每个战士的军事技术再上台阶,而我的弱点却暴露无遗。因为据枪是无依托的,全靠个人臂力,靶子小了,距离又远到200米,准星缺口稍微偏一点,弹着点不知要偏到什么地方去了(请不要相信电视剧情节,当年前线部队都没有装备瞄准镜)。那些日子里,我和战友每天互相比赛谁的臂力大,为此,除了枪管上挂砖头练瞄准这种笨办法外,还练单杠、练举重。刻苦的训练不仅再次换来优秀成绩,还为以后的训练奠定了基础。以后射击训练又从固定靶到移动靶,实弹射击也多起来了。
当上一名特等射手(即神枪手)是每个战士追求的最高目标;特等射手多少,又是衡量连队战斗力强弱的重要标志。神枪手是用子弹一个一个练习打出来的,子弹飞向目标的难度自然也一个比一个大。那时,我们连军事训练转为夜间,师团的意图是要训练成全师第一个“夜老虎连”,因此特等射手训练和实弹射击也全部在夜间,这不仅难度更大,而且还需掌握特别窍门。一个个练习考下来,一直打到决定考试资格的深造练习时,全连只剩下三十多人合格,我还在内。
正式考试那晚,射手四个一组,在连长统一口令下走向大尖山下的掩体。墨黑夜里,从枪管里射出的曳光弹,伴随着清脆枪声,不时划破夜空,飞向各自面前一盏豆粒大小、且闪烁不停的小灯。不用报靶,成绩立竿见影:灯打灭了,就说明命中目标了。那时,我已调到六班,通过特等射手考核的就我和班长陈金荣两人。这年,我除了再次拿到“五好战士”证书外,还拿到了“特等射手”证书,成了名副其实的神枪手,那时我入伍才两年多一点。
投掷手榴弹也有技术标准,比起射击来,我投弹起始成绩用部队的话说,是“疵毛”,居然不及格。一段时间训练后,好不容易飞到40米以上的优秀成绩。全连投弹成绩在军事大比武中,要求争取提高到平均50米,而投弹能手要达到55米。又要继续努力了,况且那时我已当了班长,总不能落在后面吧。连队为了激励大家,印制一批印有大红“奖”字的汗衫,凡考核成绩达到投弹能手标准的除发证书外,还奖励汗衫一件。我的训练成绩已稳定在50多米,有时也能飞越55米,心里也想拿件汗衫,但一直没能如愿,每次模拟考核、正式考核时,就是差几厘米或十几厘米,最终无法越过那条线。特等射手虽然没能兼为投弹能手,但我仍很高兴,毕竟连队里能投到50米以上的不是很多,这也是在大比武中,我用汗水换来的另一个好成绩啊。
军事大比武让我在最短时间里,掌握了两项过硬而又重要的军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