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的“星期日工程师”,拉开了长三角科创合作的序幕。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是中央赋予长三角的重大使命。如今,随着政策共享、交通共联、市场共通,三省一市科创人才交流愈发紧密。
新民晚报联合扬子晚报、钱江晚报、新安晚报开展联合报道行动,走 近 在 长三角跨域工作生活的科创工作者,探寻这片一体化沃土上“人来人往”的科创密码。
挂职干部
一张科技创新券 打通长三角科创路
上海松江区莘砖公路239号的一幢大楼里,来自安徽合肥市科技局国家实验室保障处的陆晓冬和来自G60科创走廊九城市的交流干部们,已在这里挂职工作了近一年。自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办设立以来,上海、苏州、杭州、合肥等地派驻工作人员在沪办公,他们既是各自城市的代表,又是G60联席办的干将。作为G60联席办科创组副组长,陆晓冬主要负责长三角科技创新券统筹推进工作。
在长三角科技创新券推行前,合肥某家企业想要与安徽某一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双方签订开发协议后,先由企业全额支付合作费用,项目完成后,再按照协议金额的一定比例申领创新券。但伴随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原有的创新券局限性凸显。“安徽企业如果要找省外服务单位,需要自己去联系接触,还要让省外载体在省内平台注册。”
2021年1月,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在上海青浦区、江苏吴江区、浙江嘉善县、安徽马鞍山市通用,为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资源开放等服务。“单个城市的科创力量有限,但将长三角地区的科研资源集中在一起,就能解决更多科技攻关中的难题。”
去年9月入职以来,陆晓冬带领科创组经过多轮走访磋商,在安徽省科技厅支持下,扩大了长三角科技创新券试点范围,将安徽合肥、宣城、芜湖纳入试点。同时,科创组积极配合并起草出台G60科创走廊联合攻关实施办法,以“揭榜挂帅”等方式,组织实施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联合G60科创走廊龙头企业、应用型高校联盟和科研院所力量,实现一批项目的启动和阶段性成果。
距任期结束还有不到一个月,陆晓冬和队友在工作上的投入并未减少。“目前,联合攻关实施办法只是初具雏形,还没有正式实施推广,我希望能把这个接力棒以最好的状态,交接给后一届的交流干部。”
新民晚报记者 吕倩雯
高校教师
一边在校园授课 一边为企业纾困
苏州相城区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内,分析表征平台市场部主任赵冰冰正在向苏州本地企业推介研究院内的高精度X射线衍射仪。祖籍河北的赵冰冰是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的一员,也是上海交通大学的一名老师。在苏州为企业解困,在上海给学生上课,这是她的日常,长三角早已成为她的“第二故乡”。
“没课时我会来苏州,为企业解决问题。”赵冰冰在上海交大教授三门课程——材料表征、晶体缺陷、材料与文明。“通俗来讲就是教各种显微镜怎么用,很多东西肉眼看不到,所以需要各种各样的显微镜。”
上海交大是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改革试点单位,鼓励教师“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支持教师在外服务企业或做科研相关工作。两年前,赵冰冰开始尝试与苏州企业合作,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去年年初,赵冰冰加入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不同的工作重心和定位,让我将理论知识和工业应用结合起来,既能实现更好的授课效果,又可以把习得的知识应用到企业服务中。”
赵冰冰感受最深的是长三角便捷的交通。“有次去拜访浙江桐乡的企业。研究院的老师从苏州相城区出发,开车一个半小时到桐乡;我从上海闵行区出发,同样花了一个半小时。巧的是,上海到苏州也是一个半小时。三方见面时,都在感慨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速度与便利。”
赵冰冰在上海闵行区有幸福的小家,在苏州高铁新城也租下了一间人才公寓。上海与苏州城市风格不同,休闲体验各具特色。每逢休息日,赵冰冰会陪着孩子在苏州看园林、逛老街,在上海登东方明珠、游迪士尼乐园。“当人员流动起来的时候,我们各地之间,不仅有技术、知识的沟通,还会有情感的交流,这种情感的交流,会增进我们‘长三角人’的归属感。”
扬子晚报记者 张添翼
区块链企业
从实验室到办公楼 攻关核心技术
“个人的命运、企业的发展,应该与国家的战略紧紧相拥。”杭州云象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黄步添的老家在浙江温州,骨子里有股闯劲,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读研期间就尝试创业。
这几年,区块链技术风头正劲,加之长三角科创氛围日渐浓厚,黄步添利用专业优势专攻数字金融领域,成绩不俗。2014年创办云象以来,八年间公司从30平方米的实验室变成了3000平方米的独立办公大楼,“每一次搬迁都是一次跨越”。去年,他牵头的项目《高浓缩多方存证视频安全关键技术与应用》获2021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这几年,黄步添经常坐高铁在长三角穿行,有感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国家战略后带来的快速发展。“长三角地区对于新兴技术的接纳程度和应用意愿,都非常高。”
目前,长三角地区共有八市入选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云象网络深度参与了数字人民币平台的核心技术支持,公司与上海、江苏等地的金融机构交流甚密。黄步添说:“能明显感受到,商业银行面对新技术场景应用的迫切性,对长三角区域内的合作充满期待。”
在黄步添看来,上海、杭州、合肥等地都在打造各自的科创平台,“因此我建议,长三角各地在构建创新体系时,要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建设,真正在更高水平、更广领域共同开展开放创新,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最近,黄步添和团队正着手做一件事,联合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之江实验室、上海期货交易所等高校和机构,一起加快攻关区块链核心技术及推动在长三角区域的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就像阿甘一样,我们在区块链这条路上奔跑,努力成为区块链数字金融领域的王者。”
钱江晚报记者 周夏林
芯片研发者
多向奔赴 一年客户遍布长三角
盛夏时节,安徽合肥高新区,合肥博焱视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茂乾正接待来自上海的合作伙伴。前不久,他还率领团队赴张江高科技园区、G60科创走廊考察对接,加速在上海的布局。公司核心团队从合肥起家,尖端技术发轫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中,他们的芯片产业也在这片热土上落地生花。
2021年,有感于中国在芯片领域受制于人,吴茂乾结合自身计算机学科的专业基础和多年来的创业经历,主动转型,联合创立博焱视芯。他和团队开发的博焱视芯神经元同构AI芯片技术,在业界率先实现超高速视觉智能处理的性能指标。
芯片产业不能“单打独斗”,长三角发达的工业基础,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支撑,也为科创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机遇。“走出去”主动对接沪苏浙等成熟发达的市场,成了吴茂乾和团队的必由之路。
“客户在哪里,我们的应用研发中心就跟到哪。”吴茂乾深知,产业化发展需要循序渐进,技术突破后,就期待服务更多群体。一年多来,他们的客户不仅遍布长三角多个地市,还逐渐辐射全国。在互相牵引的过程中,实现一场场“双向奔赴”。
区域间的优势互补,为科创企业铸就梦圆之路。在市场开拓期间,吴茂乾感受到安徽的实干精神,特别是对科创企业的早期扶持。在加速融合过程中,他也体会到沪苏浙市场主体的活力、创新与规范。
目前,博焱视芯的核心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色选、矿选、军工精准制导、智慧交通、新能源电池生产检测、工业4.0、汽车自动驾驶等领域,在芯片产业不断打出发展声势。“我们生逢伟大时代,将专注于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迎难而上,早日实现‘为中国制造2025装上一颗中国芯’的报国梦想。”吴茂乾说。
新安晚报记者 陈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