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云南咖啡鲜果
咖啡公社中庚漫游城店
本报记者 张钰芸
说起咖啡豆,你会想起哪些知名产地?是巴西、古巴、哥伦比亚,还是埃塞俄比亚?但若遇到德国人Eric或意大利人Tommaso,他们会推荐你试一试中国云南的豆子,层次丰富,口感顺滑。经营着一家网红咖啡馆的乌克兰人Mark则会端出一杯特调咖啡,告诉你这是小红书上的热门款。
从一包咖啡豆到一间咖啡馆,生活在上海的老外,想要在此打响中国本土的咖啡品牌,这样的“反差萌”令人感动。他们在上海起步的咖啡事业,不仅为“咖啡之都”引领潮流趋势带来动力,也让海派咖啡文化更具包容魅力。
Tommaso国籍:意大利
2010年来到上海
烘焙最新鲜的咖啡
作为一位意大利咖啡重度发烧友,Tommaso对于咖啡的喜好非常传统,只喝意式浓缩或者卡布奇诺。但他很快发现,因为咖啡豆不够新鲜,自己冲泡的咖啡不够好喝。
“2010年我来到上海时,所能买到的咖啡豆大多产自南美洲。从完成烘焙到运至上海,大约需要六七个月,这不是我想喝的新鲜咖啡。”几年前,他第一次接触到云南咖啡豆,立即购买了一批生豆和一台小型烘焙机,自己学着在家里烘焙咖啡豆,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为了确保咖啡豆的最佳活性品质和饮用口感,我们精选来自云南的咖啡豆,纯手工烘焙每周新鲜送达。”因为身边的朋友都喜欢他烘焙的咖啡豆,身为软件工程师的Tommaso很快创办了自己的品牌HEICOFFEE,只在小程序上销售新鲜烘焙的云南咖啡豆,并在烘焙当天配送到家。
“这是一袋来自云南孟连的富岩咖啡种植庄园的阿拉比卡咖啡豆,经过重度烘焙后,咖啡酸度适中,带有干果香气。”抓起一把咖啡豆,Tommaso请记者闻一闻香气,语气中不乏自豪,他说,只卖云南咖啡豆的主要原因是六个字,品质、新鲜和环保。“云南咖啡豆的品质不输其他产区,在中国喝云南咖啡,更有着其他产区无法比拟的新鲜,以及更少的碳足迹。”
Eric 国籍:德国
1998年来到上海
深入云南帮扶咖农
在HEICOFFEE的产品页面上,有着这样一句话:支持中国本土咖啡,助力云南咖啡豆种植农民。德国人Eric有着同样的初心。
四年前,世界上第一家“从种子到杯子”的咖啡连锁店——咖啡公社落地上海龙阳路,去年12月,第二家店又在闵行区的中庚漫游城开幕。创始人就是在中国生活了24年的Eric Baden,中文名叫林德恩。
20多年前,被德国化工企业外派到上海的Eric负责大中华区业务的运营,在一次公益活动中遇到在城市里打工致残的云南咖农。有感于咖农无法依靠咖啡种植的收益生存,他决心帮助这些辛勤工作的咖啡种植者,振兴他们的农村社区。
多年来,Eric和他的团队深入云南产区,从提升种植技术、改变处理方式再到投资进口的烘焙设备,系统地教授云南咖农如何生产出高品质的精品咖啡豆,并帮助他们卖到全国各地,而其中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就是上海。
Eric觉得,上海是中国咖啡文化的中心,拥有最多的高品位咖啡消费者,云南咖啡豆已经逐步赢得了他们的心。“过去顾客走进店里,会询问有没有埃塞俄比亚、哥伦比亚的咖啡豆,现在他们会选择云南的咖啡豆。”
Mark 国籍:乌克兰
2012年来到上海
工业风网红店人气足
今年2月底,Neighbors Coffee在昌平路开业,不到两周就登上了美团上海咖啡厅热门榜的第二名。这是乌克兰人Mark在上海开的第二家咖啡馆。
工作日的午后,Neighbors Coffee里坐了六七成的顾客,有带着孩子一起来的周边居民,也有和朋友相约打卡的年轻人,甚至还有一条乖巧的狗狗,静静卧在客人的脚边。
这间“日咖夜酒”的小店有着浓浓的工业风,金属吧台泛着冷光,木质餐牌上写着特色咖啡饮品,晚上拿开餐牌,就会露出后面的酒柜。百叶窗上拼出的“COFFEE”是Mark的小心思,既能直观地吸引到过往客人,也能让阳光投进玻璃窗,是小红书等社交网站上的网红店。
18岁就来到上海的Mark是一名模特经纪人,咖啡既是他的爱好,如今也成为了生意。站在潮流前端的他很懂上海年轻人的心思,店里常有充满创意的特调咖啡上新。“这杯‘绿手指’还没上菜单,但我们很快就会推出了。”只见绿色的开心果酱被涂抹在杯壁上,浓浓的Dirty咖啡倒入其中,颜值很高。
“中国消费者喜欢既好看又好喝的咖啡,对新产品的接受度也很高。”Mark说,上海是全球拥有咖啡馆最多的城市,激烈竞争之下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吸引到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