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行涛与患者沟通 受访者供图
认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周行涛教授的人,都会被他眼里的“光”打动。他是全国近视防控和矫治领域的权威专家,国内近视全飞秒激光手术的开拓者,更是世界上“飞”得最快、技艺精湛的眼科医生。今天是中国医师节,周行涛当选2022年“最美医生”。
眼里有光,源于心中执着的追求——从医30多年,他说自己始终是“追光者”。“无论多么糟糕的眼睛,我都会尽全力救治,希望他们能看清这个美好的世界。”周行涛说。
掷地有声的通知
“各位,一句话,患者到我院了,就要克服困难给看病。每位员工,包括第一道关安保等工勤人员,都请明确告知到位。急诊24小时不停的,急诊患者没有核酸报告一样可以进来看,看病的同时进行采样。门诊是预约的,但是有患者没有预约就来院了,一定要以患者为中心,补做核酸检测,同时诊疗不耽误。”这是今年4月初,“大上海保卫战”刚打响时,周行涛在医院群里发的一条通知。
彼时,市民担心,封控在家,万一生病,会不会被拒之门外?医生也担心,来了红码甚至核酸阳性的患者,收了会不会有隐患?周行涛发的这条通知这么明确,大家安心了。
他这么说,也这么做。4月初,一位核酸异常的40岁蔬菜供应人员被送到医院,他罹患真菌性角膜溃疡,角膜几乎全部混浊成脓,视力仅剩微弱光感。救治,意味着医院承担风险;不救,患者视力可能保不住。“马上手术,有问题找我!”周行涛果断拍板。于是,在多部门配合下,龚岚教授团队为患者开设紧急绿色通道,完成高难度的角膜移植,保住患者的眼睛。事后,团队医生十分感慨:“心中装着患者,肩上担着责任,这是院长给我们做的榜样。”
身为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医生,周行涛无愧“最美医生”称号。30多年前,他在宁波镇海当基层医生,遇到一个小学老师,翻出病史,记录这位患者只是高度近视,但周行涛却发现患者的视神经颜色有些不同,便坚持让他做了视野检查,结果提示视神经异常。多亏周行涛的“质疑”,这位老师确诊垂体瘤,得到及时医治。
医生圈流行这句话:“一旦做出诊断,你就会停止思考。”面对前人的诊断,周行涛用认真负责的态度和扎实的医学基础,解决了患者的大困扰。
从医30多年,他尽心尽力为每位患者服务。他的第一个“突破”是1997年开展国内第一个保留角膜上皮的微创激光手术LASEK。当时在国内广泛开展的近视眼手术是PRK,早期PRK术后24小时,眼睛反应较重,怕光流泪;为减轻患者的不适,他率先在国内开展LASEK手术,解决了术后眼睛反应过重的问题。至今,仍有许多患者慕名来找他动手术。
此后,他又连创多项“第一”,国内第一例近视全飞秒手术就是他完成的。在周行涛带领下,医院视光学科团队在近视手术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目前,团队已施行全飞秒激光手术超17万台,其个人手术量超4.6万台,个人及团队手术量稳居世界第一。
令人触动的玩笑
然而,手术量第一,对周行涛来说,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他向记者透露,20多年前自己的老师曾开玩笑说,“我做近视医生那么多年,真是失败,因为近视患者反而越来越多!”这让周行涛大受触动,他此后总在思考,会治疗、会手术并不稀奇,厉害的是让患者不要发展到近视。
身为精通近视手术的眼科医生,却努力让患者不要近视,这矛盾吗?周行涛说,希望寻求近视手术治疗的近视者越来越少,要让每个人都能重视对眼睛的爱护,从小开始预防近视,这是他最大的使命和责任。
他心系近视儿童青少年,致力于将近视防控的关口前移。早在2002年,他和团队率先在国内建立儿童与青少年的屈光发育档案雏形,最早在上海建立儿童和青少年屈光发育档案,现已覆盖华东约50万青少年的动态数据。
周行涛坦言,无论是儿童和青少年的近视防控、成年人近视矫正,还是中老年人群的眼健康维护,特别是高度近视并发症的防治,这是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服务工作,要早筛查、早干预,早发现、早治疗。有些低视力的近视患者可以在医生专业指导和先进技术治疗下,保持与正常人一样的基本视觉功能,同样拥有美好生活。
周行涛对科普公益事业满怀热忱,他带领团队创立“近视小飞侠”志愿服务品牌项目,近5年来,团队为沪上中小学生进行视力筛查共计40万人次;帮助10万余名家长提高指导学生科学用眼能力;为贫困学生提供配镜补助合计5500人次。同时,作为院长的他多次参与线上线下互动科普,传递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的科学理念。
为之奋斗的事业
“最美医生”周行涛到底是什么样的医生呢?从医生、护士、学生、患者的口中,可以大致勾勒出一些特点:他热爱跑步,步伐矫健,走路速度比常人快;他经常早上7时就坐在诊室看病,一上午甚至顾不上喝水,忙到很晚才回家;他说话温文尔雅,条理清晰,对每个患者都很客气,几乎没有嗓门大的时候;他利用碎片化时间做科普、写文章,堪称时间管理大师;很少看到他疲惫的样子,每次出现总是神采奕奕,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是积极乐观、严谨细致;作为院长,他不仅要做好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还要把整个医院管理好,大家都叫他“铁人”……
在周行涛看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应成为患者的“终点站”,医生要不断精进技术,才能帮助患者。正如他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医海行舟”中所写,“我因为做医生,成为一段光阴小河的摆渡人,只渡他们很短很短,彼岸很长很长”。他说:“患者来到我们医院,也许经历了波折,也许走了弯路,也许带着最后的希望,我们要尽心尽力服务,不要让他们带着遗憾离去。”
一位湖北来的7岁小朋友,得了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这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进展很快,严重影响视力。传统做法是通过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TK),该方法“治标不治本”,最终角膜越“削”越薄,终末期只得依靠角膜移植。周行涛选择了新的方案,先用激光把角膜表面的病灶打掉,再用别人做全飞秒手术取出的透镜进行移植。手术成功,患儿父亲很激动,周行涛更激动:“简直天衣无缝!”
这项技术堪称“变废为宝”,从患者角膜上取下来两片小小的透镜,扔掉可惜,用来打造“透镜库”,并发起成立全国透镜再利用协作组,可以造福更多患者。
今天是中国医师节,面对“最美医生”的荣誉,周行涛却说自己“受之有愧”。他最大的愿望是有更多时间参与近视防控,不仅手术要“越做越好”,更希望能“越做越少”。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