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超生前日记首度公开,女儿吴玲深情讲述她眼中的父亲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吴孟超生前日记首度公开,女儿吴玲深情讲述她眼中的父亲
“钱不可贪,文不可抄;师不可骂,友不可卖;官不可讨,上不可媚;下不可慢,风不可追;天不可欺,地不可荒;父母要敬,子女要爱。”
今年是“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诞辰百年,在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吴老生前的日记首度公开。大女儿吴玲翻开父亲的日记,抚摸着熟悉的笔迹,仿佛回到过去。她告诉记者,父亲的笔记本大多记录当天的手术。“他对病人特别关心,刀开在什么位置都记得清清楚楚,张张页页都写满对党对军队的赤诚,对医院对人们的热爱。”
2019年3月15日,在吴老的记述里,那是个晴天。那天的日记正文右上方,老人写上了大大的“手术一台”,并用红黑两种颜色的笔圈起来。或许老人提笔时并未意识到,那个春日,是自己行医生涯中最后一次拿起柳叶刀——
那天,吴老像往常一样换上手术衣,站上手术台。无影灯下,这位身材瘦小的白眉医生,将一双神奇的手探入患者腹中,游刃于肝胆之间。40分钟后,肿瘤被顺利摘除。在护士搀扶下,已是97岁高龄的吴孟超走出手术室,疲惫的脚步略显蹒跚。
回忆跟随日记本一起被合上,又随着另一本笔记本被再度打开。那是2015年的笔记本,扉页,93岁的老人写下“今年的任务仍很重”。时间,会让一个人老去;时间,也能让一份事业不朽。九十多岁的老人,究竟还有什么牵挂?“新院开张,要做好许多工作;科学中心开张,也要做许多工作。”桩桩件件,老人都亲力亲为。
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老院,吴老的学生、医院肝外三科负责人周伟平带记者来到吴老曾经战斗的地方。“吴老空的时候,会翻手术通知单,每一页都会仔细看。如果复杂的手术没有安排高年资医生,他一定会叫来护士长细细询问。”周伟平说:“吴老有时也会因为繁琐的签字闹脾气,可进了手术室,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格外平静愉快。”
曾经有这样一张照片让人过目不忘——手术后,累得瘫坐在沙发上的老人,脸上却洋溢着孩子般的笑容。周伟平把记者引到手术室外的医生休息室,“吴老会泡一壶绿茶就在那坐着,他的生活其实很简单很简单”。
有人说,吴老对弟子很严厉,吴玲笑了笑,不置可否。“他看医嘱记录单,从来不会一目十行,匆匆略过,而是一个数据一个数据地盯着,没有人能在他面前打马虎眼。”她说:“父亲工作时这样,写日记也这样,平时生活亦如此,兢兢业业。”
另一本翻开的日记本的扉页,写着吴老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更像是对一名好医生的告诫:“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在女儿吴玲眼里,父亲的许多照片里,她觉得有一张拍得最好——身着军装的吴孟超双手插在胸前,面庞凝重,抬眼望向远方,仿佛在深思熟虑着什么。这张照片,医院在吴老从医70年的日子里,作为礼物送给了他,背景换成了医院嘉定院区,这也是老人晚年最关心的地方。
走进吴老的家,这张照片就放在走廊最显眼的位置,让来人肃然起敬。
本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