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如今,AI应用遍地开花,产业智能化进程正在加速。上海把人工智能作为推动产业升级、城市数字化转型、建设国际数字之都的重要抓手,正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高地。
东海之滨的临港新片区,作为改革试验田、开放新高地,已在AI芯片、算力算法、智能制造等领域,初步形成了较好的AI技术底座和应用场景。临港新片区迎来“3周岁”生日,滴水湖AI创新港正式启动,将充分发挥制度创新、产业生态、保税政策、场景开放和城市配套等优势,努力建设成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集聚地。
本报记者采访4位专家,他们围绕创新策源、产学研联动、科技企业孵化、智能网联汽车等方面,为临港新片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建言献策,把脉AI趋势,畅想临港未来。
上海交大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林忠钦
推动原始创新,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人工智能是上海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是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打造国际数字之都的重要驱动力。临港新片区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既顺应科技发展潮流,同时也具备发展人工智能的先决条件和多重优势。
前沿产业积淀奠定了人工智能产业集聚的基础。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兴领域,集聚了一批高科技项目,汇集了一些新能源装备、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骨干企业和一批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也吸引了一批自动驾驶、智能终端、AI芯片、数据服务等人工智能企业落户,为“滴水湖AI创新港”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全产业链支撑。
多元应用场景加速研究成果产品化的进程。有了政策保障和产业集聚优势,应用场景的多元化将更为重要,大量人工智能测试研发实践都需要真实、复杂的应用场景,临港已经建设了多个测试应用场景,比如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区,测试场景更新至近两百种,能准确验证自动驾驶全过程,加速相关成果产品化应用。
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撑人工智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临港新片区支持高校院所、龙头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创新中心、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支持研究实体与龙头企业产学研深度合作,加速现有产品、技术的迭代优化,推动未来产品、技术的创新研发,实现人工智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面向未来的产业需要,要加强高校与行业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深度合作,推动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上海交大将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交叉的优势,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将合适的科技研发和转化成果布局在临港新片区,加速前沿产业在临港落地生根。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XBOTPARK基地发起人 李泽湘
发挥智能制造优势,辐射长三角成为“火车头”
人工智能具有溢出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可以赋能其他产业。在智能制造方面,工厂生产过程中,人工智能可以为优化产品、提高生产效率等创造条件;产品本身的智能化也会给市场提供更多的机会,汽车的自动驾驶、工程机械的智能化、生产装备的智能化、海洋装备的智能化等,产品本身都有无穷的潜力;智能化产业能为临港新片区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对于一些研发新技术的初创公司来说,除了经费补贴,市场环境至关重要。
临港新片区凭借自身的地理位置优势和承担国家战略使命,吸引了很多优质企业。“引进来”固然重要,也得帮助本土的创新企业“走出去”,要孵化出一批独角兽企业,让初创公司在这片土壤上发展壮大。这是临港的未来,也是上海的未来。
长三角有一些独特的产业,例如宁波的汽车零部件,昆山的苹果产品代工,苏州工业园区的芯片封装,以及上海的芯片制造等。临港新片区的产业基础很好,聚集了上汽、特斯拉、三一重工、上海电气等一批大企业,在医疗器械、智能C端、海洋产品装备方面也有良好积累。产业集群是很重要的牵引,发挥好智能制造方面的优势,临港新片区就能够辐射长三角,起到“火车头”作用,把各个城市的优势、特色产业联动起来。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 丁波涛
发展人工智能,面临巨大机遇拥有核心优势
临港新片区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具有诸多优势:
一是政策优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中明确要求临港新片区要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实现投资、贸易、运输、人员从业以及数据流动的自由,可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二是数据优势。临港正在大力推进国际数据港、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等重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望成为中国以至世界的数据资源集聚基地和流通枢纽,可为人工智能产业提供规模大、质量高的数据集;三是空间优势。临港是全市土地储备最为充足的地区之一,区内产业设施较为完善,有足够空间承载人工智能领域的大企业、大项目落地,同时具有后发优势;四是生态优势。临港拥有上海电气、特斯拉、上海汽车等重点制造企业以及金融、航运、贸易等领域的众多大型服务企业,集聚了近50家集成电路产业相关企业,既有利于打造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也提供了丰富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临港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面临巨大机遇:
从国家层面看,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以及带动产业的增速均高达50%左右,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多分布在几个中心城市的重点区域,临港完全有能力成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基地。
从区域层面看,上海正在加快建设为更具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高地,在相关的数据治理、产业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等法规制度上也急需新的突破。而临港具有诸多优势,可以成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扩张的主承载区和相关法规制度突破的试验区。
从行业层面看,人工智能产业从两个维度进行纵深演进:一是核心产业发展日趋成熟,随着全社会数据量急剧增加,为通过深度学习来训练人工智能提供了良好土壤,人工智能的功能将愈发强大,应用愈发广泛;二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不断深入,带来了数字政务、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出行等产业应用,由此不断催生新业态、新场景和新的增长点。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演进将创造出许多新赛道,为临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许多机会。
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苍学俊
滴水湖AI创新港,助推成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技术高地
智能网联汽车是新一代通信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汽车融合发展的产物。得益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感知系统、决策系统和线控执行系统的功能、性能和可靠性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受限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局限,目前基于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算法发展遇到瓶颈,特别是基于全视觉感知的自动驾驶在场景识别处理上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距离实现L5级全场景的无人驾驶还有较远的一段距离。
临港新片区产业基础好、应用场景全、技术支撑强、政策保障力度大,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具有天然的优势。未来可充分发挥行业组织、技术机构、公共平台作用,利用地方立法、环境打造等手段,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生态的构建中确立领先地位。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时代的来临,汽车将由人驾驶的机电产品逐步发展成为人工智能驾驶的数字产品。同时,智能网联汽车又是一个高速移动的网络终端,作为智慧交通系统的一个参与者,通过车联网与周边交通网、信息网、金融网、能源网之间协同感知、协同调度、协同控制,构建高效率、高安全的智慧生态,这个生态也会催生更多的商业模式和产业形态。
滴水湖AI创新港的建成,将进一步积聚人工智能产业和技术资源,助推智能网联汽车在人工智能算法上的技术突破,助推临港成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技术高地。本报记者 杨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