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第一代“婴儿”导弹发射系统
叙利亚武装人员用“婴儿”导弹的潜望镜观察远方
俄罗斯开发的“竞赛”导弹比较笨重
以色列研制的“长钉”导弹
叙利亚巷战中出现的“陶式”反坦克导弹,它的性能和使用要领都与“竞赛”导弹类似
近年来,欧亚大陆发生多场坦克攻城的战例,当这些“钢铁洪流”涌入“高楼森林”时,反坦克导弹射手既要遁形于市,又要敢于亮剑。本文作者曾是我军反坦克导弹连连长,他从专业角度设计出一个典型城市反坦克战场景,为大家介绍使用3种经典型号导弹打击坦克装甲车辆的基本原理和战术要领。
三代导弹 扬长避短
面对仓促到来的城市战,我奉命组织下辖3个排的反坦克连,各排15人,1排使用最老的第一代“婴儿”导弹60枚,发射器5个,2排是第二代“竞赛”导弹45枚,发射器5个,3排配备最新的第三代“长钉”导弹50枚,发射器10个。指挥员要求我们隐藏在城市残垣断壁中,因地制宜发挥最大威力,同时做好牺牲准备。要知道,导弹一旦发射,伴生的火焰和扬尘会立即暴露射手位置,招致对手火力覆盖,生存率极低。
为尽可能保持战斗力,我特意要求上级给每个反坦克小组(以一套导弹发射器为核心)配备10人步兵班,组成混编小队。因为敌军进攻向来是步坦协同,当我们打坦克时,若敌步兵扑上来,必须有自己人掩护,才能攻守兼备。
根据上级决心,我把全连不同性能的反坦克导弹分别用于3个阶段。
主动出击 城外设伏
对于装备落后的“婴儿”导弹的1排,我的使用并不保守,除了安排1个步兵排保护他们,还加派1个工兵班配合。他们在城外道路拐角处设伏,以被敌人炸断的高压电塔为路障,趁敌行军纵队放慢速度后打击其侧翼,特别是攻击跟在敌坦克后面的步兵战车。这样做的考虑是:“婴儿”导弹操作复杂,飞完3000米需要26秒(足够让敌方火力己方射手压制3遍),加上破甲厚度才180毫米,难从正面击穿现代坦克,哪怕是高级射手,命中率也不高于50%。如果我们用这种导弹袭扰敌轻型装甲车辆,既能取得战果,也让敌人觉得我军武器落后,产生麻痹思想。
要想用落后武器取胜,1排就得做好阵地伪装,以逸待劳。“婴儿”发射架和控制盒是分离设计的,射手把两者隔开50米间距,自己躲在深两米的散兵坑里,阵地表面只露出一个潜望镜镜头,且阵地用两厘米厚的钢板覆盖,一旦遭敌压制,人员可躲到钢板下面。工兵班在敌必经道路上埋雷,步兵班埋伏在导弹发射阵地附近,用火箭筒和机枪随时拦阻下车搜索的敌人。
按照要求,1排的5个导弹发射架布置成一定的夹角,形成对拐角路口的封锁,每次伏击只发射两枚导弹,且5个发射架一齐开火,这样能干扰敌人注意力,而且无论命中与否,所有人员立即沿隐蔽道路撤退。
机动坚守 重点阻击
城外吃了亏的敌人不得不放慢脚步,当他们攻至城市边沿时,就该装备“竞赛”导弹的2排出击了。“竞赛”属于第二代反坦克导弹,操作简便,命中率高,威力大,只是体积偏大,不便于单兵携带,发射后易暴露位置。
我给2排指定的战术是“多点准备、机动防御、快打快撤”,2排把导弹装在吉普车上发射,提前勘察好各主要防御方向的机动阵位,负责某个防御方向的“竞赛”导弹车最少预留5处机动射击位置,这样每打一枚导弹就快速转移。实战中,5辆装导弹的吉普车相对分散在主要方向上,利用城市建筑遮蔽掩护活动,避免暴露在城市开阔地上。
小群多路 蜂群偷袭
由于敌军人多势众,随着作战消耗,敌我进入巷战环节。因为城内障碍物多,1、2排使用的“婴儿”和“竞赛”导弹都需要导线引导,往往会挂断掉线,这时候“发射后不管”的“长钉”导弹就要“挑大梁”了。这种导弹十分小巧,单兵就能携带,而且它能在大楼内发射,从上到下“灌顶攻击”,直接让坦克炮塔“搬家”,巷战中可以发挥“蜂群攻击”效果。
我把3排的“长钉”射手与步兵混编,组成10个游动小组,每组1-2名导弹射手,再配合5名携带火箭筒、狙击步枪、步枪的步兵,在街巷间穿梭,继续灵活打击敌方坦克,展现持久战威力。 龚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