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4日 星期六
海马泡酒大补?这下“补”出大事了 这个中秋  月圆人也圆
第5版:社会新闻 2022-09-12
离散31年,聋哑弟弟终与家人团聚 寻亲7年,智残儿子重回父亲怀抱

这个中秋 月圆人也圆

9月6日,广西全州南站外,两男一女紧紧抱在一起,久久不愿分开。走失31年后,聋哑人小龙(化名)和他的家人终于相聚——今年中秋,月圆人也圆。

圆梦的不止小龙一家。近年来,上海浦东警方持续开展“团圆行动”,已帮助44名走失人员找到亲人。

遥不可及的家乡

31年前,17岁的小龙憧憬大上海的繁华,闹着要和同村人一起去打工,大哥担心聋哑又不识字的弟弟走丢,坚决反对,甚至把他绑了起来。执拗的小龙挣脱了捆绑,还是跟着同村人辗转来到上海。但大哥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他不小心与同村人走散,流落街头。从此,熟悉的家乡成了最遥不可及的地方。

2022年2月,小龙得知当年一起流浪的聋哑朋友小美在社会组织“流浪者新生活”帮助下找到了家人,也燃起一丝希望。在浦东公安分局刑侦支队民警虞世杰和“流浪者新生活”义工帮助下,采血比对结果很快出炉,可惜比中的是旁系亲属。

当时,上海因疫情按下了暂停键,想要到当地了解情况很困难。为了不让寻亲者空欢喜一场,民警和志愿者思虑再三,决定暂不告诉小龙,静候疫情过去。

6月上海重启,民警和志愿者决定先让小龙和亲人在线上认亲,哪知期望中的“泪目”场景并未出现,视频两端的气氛甚至有些尴尬。由于小龙离开家乡的时间太久,双方都已模糊了当年的记忆,无法确认手机另一头是不是自己的亲人。

“虽然当时比中的是旁系亲属,但既然名字对得上,出错的概率微乎其微。”虞世杰和义工决定再次比对,“折腾”了两个多月后,在广西桂林警方的配合下,终于确认了小龙与家人的亲缘关系。于是,民警和志愿者一路护送,赶在中秋之前让小龙和家人团圆。

长路漫漫的寻亲

这样的寻亲故事,虞世杰已亲历多次。每一次见证游子归家的感人场景,都坚定着他助力团圆的决心。

小郝(化名)也是一名聋哑人,多年来漂泊在上海。红砖瓦房、玉米地、大树、锅炉房、高烟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他,没有一刻不思念自己的家乡,无数次在纸上描绘家乡图景,在梦中回忆童年时光。

虽然身有残疾,但小郝从小就有一颗不服输的心,不想在家吃闲饭,总是帮着家里干农活,长大以后,看着哥哥们一个个开始挣钱养家,小郝也想自食其力。家里人忙于生计,无人注意到他的小心思,要强的他偷偷买了火车票离家打工,一别就是33年。因走得匆忙,他和家人失去了联系,也不记得家乡究竟在哪里。

2021年,小郝在友人建议下找到“流浪者新生活”寻求帮助。没上过学、只会写名字、手语不标准……都让沟通非常困难。通过模糊沟通,志愿者一点点还原小郝家乡的大致面貌,先后在全国找到多个可能的地点,可每次费尽心机找来当年当地的照片,都被小郝一一否认。他们无奈找到虞世杰求助,最终确认小郝的家乡就是他们曾给他看过的内蒙古赤峰。

今年3月,线上认亲成功后,小郝踏上了1500公里的漫漫归家路,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

本报记者 潘高峰 通讯员 刘琦

与家人团圆,对住在普陀区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7年的小时(化名)来说,已盼了很久很久。从2015年走失至今,他的寻亲路足足走了7年之久。今年疫情期间,市救助管理二站与抖音寻人平台合作,一起为他找到了爸爸。这个中秋节,小时重新回到了亲人的怀抱。

喜重逢

9月10日下午1时,时爸爸从嘉定一路驱车赶到救助站。为了这场期待已久的重逢,时爸爸做了不少准备:“给他买了新裤子、新衣服、新鞋子……身份证、户口本都带上,要办手续。”小时的弟弟抱着锦旗跟在爸爸身后,因为即将见到哥哥激动不已:“感谢抖音寻人平台和救助站!爷爷奶奶都在安徽的家里,等着哥哥回去。”说着,他眼圈红了。

“爸爸!弟弟!”在站内会议室,小时时隔7年重回亲人怀抱,和爸爸、弟弟一一拥抱。走失的大儿子竟然找回来了,时爸爸意外之余倍感惊喜:“他们跟我说找到我儿子了,我真的不敢相信。真是太感谢了!”

发视频

2015年5月的一天晚上,小时从上海的住处出门散步,就再也没回家。时爸爸心急如焚,多次发动周边亲友寻找儿子,但杳无音信。原来,是市救助管理二站工作人员发现救助了流浪街头的小时,并一直在为他找寻家人。

因精神智力发育迟滞导致智力残疾,小时只记得家在安徽宿州,也能说出自己和家人的名字,但身上没带身份证,救助站多方寻找没有结果。“我们和全国29家救助管理机构有联动机制,曾把他送到安徽宿州的救助站,但还是没找到他家,所以又被送回来了。”救助站副站长计琼介绍,站里还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寻亲启事,继续为小时寻亲。

今年4月,救助站与抖音寻人平台对接,为小时录制视频上传,受到众多网友关注。“我们在‘今日头条’和抖音都发布了小时的短视频,很快就收到了线索。”

舍不得

“有网友说,小时是他们村里的。”抖音寻人项目经理杨梦仙告诉记者,一时间,小时的寻亲之路有了希望。顺着线索积极对接,救助站救助甄别科副科长祁巍和同事当天一直忙到凌晨,第二天早上8时就通过网友联系上了小时的父亲。“联系到时爸爸的时候,他非常惊讶,不敢相信走失7年的儿子找到了。”杨梦仙说,那时小时和时爸爸住的地方仅仅隔了20公里,而这个距离却让他们分离了7年。

今年4月受疫情影响,时爸爸无法第一时间到救助站接回儿子。在5个多月的等待期,救助站和平台为他们父子做了很多“准备工作”,让父子俩通过视频“见面”聊天,拉近距离。

随着疫情缓和,团聚的日子终于来临。小时既盼着回家,又舍不得站里的叔叔阿姨和小伙伴,7年的相处让他们有了家人一般的感情。

小时寻亲成功,给了救助站信心。“这是我们抖音寻人第一条推送,就有这样好的结果,让我们备受鼓舞。之后,我们将对长期受助人员再做一下梳理,重点推送有效信息,早日帮他们找到回家的路。”计琼说。

通讯员 易雯 本报记者 江跃中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