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2日 星期一
“设计无界,相融共生” 全国双创活动周开幕 长三角示范区再定17条支持政策 爱上海:足不出沪看遍艺术大展
第2版:要闻 2022-09-16

长三角示范区再定17条支持政策

电动自行车跨省临时通行免于注册登记

本报讯(记者 毛丽君)昨天下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支持政策》)。此次出台的17条支持政策,侧重在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产业协同、人才流动、社会治理等方面发力,为推动示范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首批政策基本落地

建设一体化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2020年7月,沪苏浙两省一市政府联合制定出台了第一批22条支持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这既是示范区在体制机制领域形成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成果,也为加快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目前,第一批支持政策中明确的设立示范区先行启动区财政专项资金、跨省中职招生和跨省中高职贯通、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和医学检验结果互联互通互认、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外国人工作居留‘单一窗口’、举办高级别的跨域体育赛事等45项具体任务,已经基本落地,政策效应正在逐步释放。”示范区理事会秘书长、执委会主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华源说。

比如,设立3年100亿元财政专项资金,不仅为示范区先行启动区相关重点项目提供了启动资金,也带动了示范区开发建设体制机制领域的制度创新。比如,为支持企业创新,两区一县已发放长三角科技创新券3820万元并实现通用通兑。再比如,在群众最有感受度的公共服务领域,示范区内85家定点医疗机构已全部实现就医全领域结算免备案,已有35项医学检验结果和9类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实现检查报告互联互通互认,让240余万示范区参保人员就医更加便捷。

17条赋能10大领域

此次出台的第二批17条支持政策共19项具体任务,涉及科技创新赋能、存量资产盘活、碳普惠联建试点、国土空间利用、营商环境优化等10个领域。

在科技创新赋能方面,明确支持青浦、吴江、嘉善以“一区多园”模式建设跨省域高新技术开发区,并在此基础上联合申报创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同时将加快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示范区内建设布局。这些政策有利于进一步调动科研院所、企业主体在示范区合作共建创新载体,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升示范区技术创新策源能力。

在营商环境优化方面,上海海关将加强与南京海关、杭州海关的协调配合,持续优化完善跨境电商出口转关模式,逐步扩大跨境电商出口转关试点范围,打通跨境电商商品转关通道,实现属地清关、转关运输、口岸出境,推动示范区跨境电商产业协同发展。

在教育协同发展方面,《支持政策》对加快示范区内中小幼教研一体化建设,支持高职院校和技师学院之间开展合作办学、学分互认等职业教育融通试点等予以明确,将探索示范区跨省域合作育人新模式,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在示范区先行先试。

小切口百姓得便利

在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警务服务通办方面,明确在重大110接处警、突发事件处置中的跨省域联勤联动、快速反应机制,按照可达性原则,实现“先行出警、同步联动”,就近就快调度警力出警处警,充分体现协同优势。

同时,《支持政策》还将试点推行悬挂示范区任一地号牌且符合国家强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在省际毗邻区域涉及街道、镇临时通行的,公安机关依法予以通行便利。

“按现有标准,只有经本地公安机关登记上牌的电动自行车才可以上道路行驶,但示范区作为省际毗邻区域,非机动车跨省临时通行的情况相对较多。第二批支持政策结合地域特点和管理实际,允许电动自行车跨省临时通行免于注册登记。这件事看上去不大,但示范区居民跨域走亲访友、通勤出行的量很大,看似很小的切口,却能让人民群众有较大的获得感,这也是各方共同推动一体化的价值所在。”华源说。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