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起文华表演奖,今年6月卸任上海沪剧院院长的茅善玉感慨道:“作为一个艺术家,站在舞台上为时代、为人民而歌,是永远的事业。”
8月30日、31日,茅善玉领衔主演的沪剧《敦煌女儿》(见左图)亮相十三艺节舞台。谢幕时,年轻观众激动得起立鼓掌欢呼,兰州交通大学学生高禹熙评论道:“一连串巧妙安排的多重冲突中,樊锦诗的形象愈加鲜明,因冲突而凝聚的精神内涵更加厚重,从而完成人格蜕变升华,完美注解了‘一生大事在敦煌’的家国情怀。”
3年前,《敦煌女儿》在家门口与文华奖失之交臂,茅善玉当时有过难过,但很快调整好心态,该创作创作,该打磨打磨,电影版沪剧《敦煌女儿》也在这3年里完成了拍摄。
此次再次向大奖发起冲击,茅善玉还是难免忐忑,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的一通电话给茅善玉吃了定心丸:“哎呀,你已经受到那么多观众欢迎,戏大家也喜爱,这已经是最好的奖赏了。一切该怎么演就怎么演,不用想太多。”
舞台上,那么多精确数字、专业考古术语,茅善玉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大段大段的唱词、台词一气呵成,台下看得过瘾,她亦演得过瘾。在中国最高规格的艺术舞台上,各个艺术门类百花争艳,能够如愿所得,让茅善玉心怀感恩。
两度获得“白玉兰”“梅花奖”,所有戏剧类奖项都已收入囊中,此次再添文华表演奖,让茅善玉感慨自己“画了一个非常圆满的句号”。但这并非她艺术之路的终点,她表示:“60岁后要重新起跑,只要我还唱得动,就会一直为观众唱下去,如果有一天站不动也唱不动了,那么还要转换跑道,继续为人民服务。”
本报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