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请关注“新民艺评”
◆林明杰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对自然界的千奇百怪,人们猎奇的比较多,争论的比较少。而书法、绘画等艺术样式上的“千奇百怪”,跟大自然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人们却常常争得面红耳赤。
争议基本都集中于美与丑、传统与创新这两大主题。而这种争论并非只发生在中国,其实在世界范围都存在。即使在今天的法国,对现当代艺术嗤之以鼻的也大有人在。
艺术风格之争,自古就有。孔子批评“郑声淫”,就是不同艺术主张的争论。但是,较之于近现代至当代的艺术争论之频繁和广泛程度,古代的艺术之争难望项背。
为什么世界范围内,艺术样式、风格、主张、理念等的多样化,突然在近现代呈几何级数大爆发,并由此引发了人们的无比兴奋、困惑和争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艺术论艺术,很难理清,不妨将视野扩大。我们不难发现,世界艺术样式之大爆发,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而来的。植根于悠久农耕文明的我国,百余年来也经历了工业文明之巨变。
在农耕文明时代,生产力的主场在农村。农村中许多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离开家乡。并且一个地域中的人们大多从事同样的农耕劳作。譬如某个村适合种水稻,则大家都种水稻;某地适合种棉花,则大家一起种棉花。共同的谋生方式决定了人们在认知、经验、生活习惯、情感表达模式等方面的求同性。在这样大环境中产生的艺术样式,趋同性也是主流方向。这种趋同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中,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中华文明之所以有数千年不衰之生命力,乃在于它有一种自省的觉悟,体现在艺术上也是如此。优秀艺术家们在求同的同时,保持着特立独行的艺术思想,即使“摩”“仿”先贤风格的绘画作品,仍要呈现自己的思想、个性和情感。
工业文明时代,生产力的主场转移到了城市。人们的生活形态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住在同一城市中的人们,谋生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你在汽车厂工作,我在钢铁厂工作,她在纺织厂工作,还有在商店、航运公司、贸易公司、银行、交易所等。即便在同一个单位工作,也有技术要求截然不同的专业分工。分工合作必然形成多样性。不同工作的人,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社会经历、认知、教育、生活方式、情感表达和交流方式。农耕文明趋同性的艺术样式,远远无法满足工业文明时代人们的复杂需求。
同时,工业文明带来的生产力提高,使得艺术家的生存,从过去依赖宗教和权贵,变为更多依赖于市民阶层。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只要能找到喜爱自己的买家,不同风格的艺术家就有了坚持自己个性创作的生活保障。
如今,我们更进入了信息文明时代。乡村和城市的界限必将逐渐被打破和融合,人们的合作交流跨越国家和地域,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人类实现美好未来的巨大动力。每天只要上网,全世界的信息都会出现在眼前。我们每天都在跟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打交道,这些信息中有我们理解和不理解的,有用和没用的,喜欢和不喜欢的,赞成和不赞成的。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艺术怎么可能安安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呢?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哲学观视之,今天空前繁荣也同时鱼龙混杂的艺术局面,才是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必然现象。今天我们论断未来艺术会怎样,难免主观武断,不妨采取积极参与和冷眼旁观相结合的态度处之。
争论难免,理解万岁。实在不能理解,求同存异则是文明的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尊重别人的。
蔡元培先生提出以艺术代宗教,恐怕也是觉得艺术比较温和,就算是观点不同,争论激烈,也不至于动刀动枪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