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青浦田山歌”实景剧《乡音归来》剧照 记者 徐程 摄
“因为龚琳娜唱火了《潮水娘娘》,大家知道了崇明山歌。一首《潮水娘娘》听不够,江南民歌、上海民歌是块宝藏,应该让更多年轻人一起来听,来唱!”日前,在青浦区朱家角镇张马村稻田旁,来自青浦、崇明、浦东、奉贤等区文化馆负责人齐聚在此,举办了一场2022年“民歌·上海”江南民歌大赛采风活动,并畅谈各自在推广江南民歌方面的妙招。
稻田边,一曲悠扬的青浦田山歌唱响,几位张马村当地的听众感慨道:“她们从小姑娘唱到现在,已经当奶奶了,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山歌还是只有她们几个在唱。”的确,如何让山歌在年轻人中间传唱起来,这不只是青浦田山歌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去年,“民歌·上海”上海民歌大赛取得良好反响,大赛组委会计划将组建四个江南民歌培训基地,搜集、整理、创作、演唱上海民歌,形成实地采风机制,全力推广江南民歌。
崇明山歌市级传承人黄晓表示,龚琳娜的一曲《潮水娘娘》,让很多人开始对崇明山歌产生了兴趣,现在喜欢唱山歌的年轻人也渐渐多了起来,“我们会邀请其他地区的山歌来崇明,也会带着崇明山歌去全国各地表演,山歌需要在交流中发展。”为了传承山歌,崇明已经设立了不少山歌培训点,70多岁的崇明山歌非遗传承人张顺法每年都去崇明中小学巡演,教孩子们唱崇明山歌并已经收了不少徒弟。
“山歌的歌手也可以包装得更时尚一点。”奉贤文化馆馆长张逸说,“山歌也应该与时俱进。”市群艺馆创作部副主任栾岚也认为,民歌创作者需要思考用什么新形式包装民歌,注入时代、生活的发展特色,才能让民歌更有生命力。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郭树荟提议可以让山歌与连环画、皮影戏等非遗项目结合起来,用背景音乐的形式一起推广,也更容易让人接受。
“山歌的创作需要适应新时代,我们不仅在山歌创作中会加入红色主题,比如《新编山歌声声献给党》,也会创作垃圾分类这样的生活主题,身边的事都可以通过山歌唱出来。”浦东文化艺术中心非遗保护负责人徐晓枫说,“张江地区在浦东开发开放前也是农耕状态,盛产红菱,有大量田山歌传唱,而现在科技园区让年轻人才汇集在此。这些年,张江镇将浦东山歌引入幼儿园、小学,让孩子通过表演浦东山歌和上海童谣的形式,提高音乐的表现能力。同时在社区学校开设浦东山歌暑期班和成人课程,教授本地居民、新张江人、新上海人演唱。”现在山歌也在年轻人中间流行起来,大型原创浦东山歌音舞组合《张江之韵》就深受年轻观众的喜爱,并连年公演。
本报记者 吴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