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上海金融市场格局日益完善,金融中心核心功能不断增强。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备,新设上海票据交易所、上海保险交易所、跨境清算公司、中国信托登记公司、中央结算公司上海总部、城银清算公司等多家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能力不断增强,上海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量占全国比重约50%。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总额从2012年的528万亿元提高至2021年的2511万亿元。‘上海价格’范围不断扩容,涵盖了股指、外汇、利率、重要大宗商品等,‘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等价格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在昨天举行的“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党委专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围绕“新时代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成就与展望”主题,上海市金融工作党委书记信亚东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相关情况。
过去的十年,上海金融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创新先行先试作用显著,创设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外汇管理改革试点等。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取得新突破,“沪港通”“债券通”“沪伦通”等平稳运行。直接融资规模持续扩大,上海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从2012年的3.9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8.3万亿元。金融中心与科创中心联动效应日益增强,科创板改革“试验田”作用充分发挥,截至今年9月末,科创板上市公司473家,累计募资总额7181.8亿元,总市值5.5万亿元。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水平不断提升,数字人民币试点稳步推进。上海已成为国内外主要的金融科技企业集聚地之一。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在沪设立。普惠金融服务方式更加多元,设立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上线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启动普惠金融顾问制度,推进票据业务创新,不断优化中小微企业信贷奖补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此外,上海金融机构体系日益健全,国际金融人才高地加快构筑。金融对外开放走在全国最前列,上海持牌金融机构总数从2012年末的1227家增加到今年6月末的1719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占比约30%。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成立上海资产管理协会,全球资管规模排名前十的资管机构均在沪开展业务,公募基金、保险资管管理规模占全国比重均达三分之一。
上海金融营商环境也得到了不断优化,金融中心城市影响力明显提升。金融法治建设深入推进,在全国率先设立金融法院,建立金融侦查、检察、审判专业化机制。信用与消费者保护体系不断健全,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等陆续成立。
本报记者 杨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