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江一河”正在不断注入体育、文化、旅游等功能和活动,不断激发“母亲河”焕发新活力 本报记者 陈炅玮 摄
黄浦江、苏州河不只是上海“母亲河”,也是这座城市最宝贵、最独特的资源。从“靠着江但看不到江、走不近江岸”到如今对标伦敦南岸、巴黎左岸等许多国际著名的滨水区,上海“一江一河”正努力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样板。
“鱼虾绝代”到“人见人爱”
“从黑臭严重到水清岸绿,苏州河见证了上海城市的更新和发展,成为上海治水成效的集中体现和典型示范。”市水务局副局长阮仁良在世界城市日中外媒体集中采访“一江一河”建设发布会上介绍,1998年,上海市政府正式批准《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方案》,苏州河开启了跨度二十多年的全面治理新篇章。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先后实施了四期工程,包括截污治污、清淤疏浚、码头搬迁和环卫设施建设、两岸陆域整治和绿化建设等主要整治措施。
目前,苏州河干支流已全面消除黑臭和劣V类水体,干流7个水质监测断面中6个水质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鱼类种类数量,从2004年5种增加到2019年45种,生态系统显著改善。从“鱼虾绝代”到“人见人爱”,过去无人踏足的苏州河两岸如今是上海市民休憩的好去处。阮仁良认为,苏州河治理归根结底就是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需求。“在治理过程中,我们坚持‘三重、三评’,全面治理重治本、综合治理重机制、资金投入重实效;治理成效让市民评判、让社会评价、让科学数据评定。我们多层次、多渠道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调动市民首创精神,提升‘城市主人’的参与度、成就感。”
“工业锈带”变“生活秀带”
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一级巡视员朱剑豪指出,上海城市的发展史某种程度上也是“一江一河”的发展史,“一江一河”承载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从2002年启动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到2015年实施第一轮黄浦江沿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再到2018年聚焦苏州河两岸贯通和品质提升工程,近二十年来“一江一河”经历基础建设、功能培育、品质提升等多个发展时期和阶段,并在进入新时代之后逐步将重心转移到高品质公共空间建设上来,这是更好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选择。
这一时期,黄浦江沿岸地区企事业单位动迁安置近3500家,释放的滨江用地主要用于建设全民开放共享的滨江绿地、公园、广场,累计建成了约1200公顷更加绿色生态的开放空间,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核心段45公里公共空间基本贯通,集漫步、跑步、骑行等复合功能于一体的滨江“三道”总长约150公里。
从2018至2020的三年时间内,苏州河沿岸累计辟通了约63处“断点”,新建了约15公里滨河“绿道”,实现了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基本贯通,串联了苏州河两岸约150公顷绿地和开放空间。同时,“一江一河”滨水空间陆续建设了“望江驿”“水岸汇”“杨树浦”“苏河轩”等一系列70余处各具特色的品牌“驿站”,为全体市民提供人性化、全方位的服务保障。在滨水公共空间区域,大量的历史、文化、工业建筑和遗存得到了良好的保护、修缮、活化、再利用,向社会公众提供了独特的滨水文化和历史体验。
“串珠成链”再“水岸联动”
近年来,“一江一河”正在不断注入体育、文化、旅游等功能和活动,不断激发“母亲河”焕发新活力。在滨水公共空间、桥下空间因地制宜开展了各类体育公园、篮球场、小型足球场、滑板轮滑等一系列体育设施布局,浦东美术馆、西岸美术馆大道、一系列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展、音乐节等活动为“一江一河”不断集聚人气,激发活力。
随着“一江一河”公共空间贯通,两岸散落的旅游资源也在“串珠成链”。市文旅局副局长张旗介绍,已组织专业力量,对苏州河沿岸进行了全覆盖、专业化的旅游资源普查。“苏州河及沿岸205处资源,优品、特品级旅游资源140处,占比近70%。文化场馆、景观建筑93处,占比超过45%。百年工业、百年金融、百年贸易在苏州河畔留下了丰厚的历史印迹。此外,苏州河沿岸五区资源各具特色,黄浦是‘最上海’,虹口是‘海派味’,静安是‘国际范’,长宁是‘时尚风’,普陀是‘烟火气’。”
“苏州河水上航线开通后,我们以苏州河旅游水上航线和沿岸步道为‘链’,以游览码头为节点,将积极会同各区,推动‘一区一特色’的水岸联动发展。”张旗说,在推进苏州河旅游公共服务提升过程中,坚持以文旅标识建设为抓手,以码头为节点推进区域形态、业态、生态、文态融合发展,整合更多城市资源,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其中,以游览码头为节点,着力完善导览导引、慢行休憩、休闲娱乐、艺术体验、咨询购票等服务,方便市民游客“找得到、进得去、留得下”。本报记者 裘颖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