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荡湖秋色 万海民 摄
本报记者 毛丽君
十月底的江南,秋色宜人。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核心中的核心”,位于沪苏浙交界处的水乡客厅,多个项目正加紧建设。其中,今年6月开工的水乡客厅蓝环工程先导段施工已进入尾声。继元荡慢行桥之后,“芦花飞雪”“丰收稻厅”等景观将成为示范区新晋网红打卡点。水乡客厅,这个“最江南”的所在,在示范区揭牌三周年之际,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江南圩田展示园一期、桑基鱼塘展示园一期、G318沪青平公路方厅水院段改线工程……建设仍在如火如荼地推进着,昔日落于纸端的蓝图正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一点点变成现实。而示范区执委会生态和规划建设部工作人员王嘉伟却对初露头角的水乡客厅寄予了更多“厚望”,在他眼中,未来这里不仅是示范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标,更将成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标杆项目。
“保护和发展不要成为一对矛盾”,这一在示范区揭牌之初便被“置顶”的命题,随着《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出台,有了破题的方向和实践的路径。三年,这条路怎么走,愈发清晰。
底色
早上7时,横穿苏州汾湖一路向东的太浦河边,沈晓华开始了巡河工作。作为苏州市吴江区汾湖湾村村级联合河长,巡河是他每天的工作日常。一条太浦河,西接烟波浩渺的东太湖,东注碧波潋滟的黄浦江,把青浦、吴江、嘉善三地串联在一起,是长三角“原点”的所在。
2019年10月30日,太浦河北岸汾湖公园,青浦、吴江、嘉善首批联合河长走上岗位,三地聚焦区域内“一河三湖”等重点跨域水体,在河湖水面率高达20.3%的江南水乡,率先打响了这场生态绿色保卫战。
两天后,2019年11月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揭牌。三年来,擦亮示范区生态底色的努力从未停止。
且看,环元荡生态岸线贯通和生态修复功能提升工程一期、二期、三期接连上马,水环境治理的同时,生态在日益修复,元荡桥、元荡慢行桥、沪苏湖等跨域互联互通项目持续推进,示范区建设“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在这片连通青浦、吴江的水域展现得淋漓尽致。随之而来的,是当地居民人居生活环境的极大改善,滨水步道成了人们夏日最爱的散步纳凉地,跨域无感成为人们最新的生活日常。
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长三角示范区执委会对外发布了示范区2021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在这份全国首次跨行政区域开展的生态环境质量年度评价报告里,示范区的水质、空气质量、区域声环境均达到了相应的标准。在系统分析示范区近三年来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报告认为,示范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呈现稳中有升趋势。
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实在的数据,三年时间里,沪苏浙两省一市持续推动生态环境领域的一体化制度创新,强化联保共治,不断夯实示范区的生态绿色“底色”,生态环境的改善,示范区内的居民亲身可感。
底气
上周末的东太湖畔热闹非凡,吴江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恒力、盛虹两个重磅项目——恒力环企中心总部项目、盛虹集团储能总部项目先后在这签约落地,规划总投资300亿元。而在同期举行的2022吴江投资贸易洽谈会上,44个项目集中或线下签约,落户吴江,总投资达392亿元。
华为青浦研发中心、英诺赛科、兰钧新能源……示范区的“家底”在揭牌之初就引起了市场主体的注目。三年来,随着示范区建设热度的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将目光投向这片有国家战略加持的热土。产业的布局对于示范区是否能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在选择“合作伙伴”时,示范区开出了近乎严苛的条件。
2020年5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产业项目准入标准(试行)》正式印发,这一跨省域统一的准入标准将“生态友好”作为市场主体入驻示范区必须遵循的“底线”。
准入标准明确,示范区新进的产业项目必须符合“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控要求和区域主导生态功能;执行已发布的国家、沪苏浙行业及特定区域最严格的环保排放标准,能耗、水耗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工业项目按照“绿色工厂”标准建造管理;研发总部、商办总部项目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要求实施。
在这样一份标准的引导下,一批又一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与示范区发展蓝图相契合的产业项目在这里落地开花,成为示范区打造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的强有力支撑,成为示范区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底气”。
破题
“生态环境保护如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情况如何,是不是‘高质量’发展,不能只是嘴上说,要用数据说话。”这片好风景到底计价几何?王嘉伟说,这便是实施方案首先给出答案的问题。
实施方案主要目标明确,到2023年,初步建立示范区一体化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基本完成重要领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基本建立覆盖示范区全域和重点片区的区域特色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我们借鉴了浙江丽水、广东深圳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面的经验做法,也综合考虑了示范区地理位置、物质产品等各方面特色,相应调整了核算要素。”
据王嘉伟介绍,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主要包括农业产品、淡水资源以及生态能源等物质产品,还包括水源涵养、空气净化、固碳服务等生态调节服务,以及文旅等能创造生态价值的文化服务,示范区在进行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时,根据其平原水网的特点,进一步优化了气候调节、水质服务等指标。同时,创新构建科创园区、美丽乡村、文旅古镇、郊野公园等四类典型片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
核算本身或许并不难,但跨区域的、片区层面的要素怎么统一核算就是一项大工程。“我们前期跟两省一市三级八方发改、统计等部门进行了多轮沟通,发现两区一县在很多数据标准是不统一的,要建立示范区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数据库、核算平台,必须先有一个统一的数据标准。”
核算是为了更好地指引。有了统一的核算平台,才能对区域内的生态产品价值进行实时跟踪、监测、评估,从而充分挖掘生态产品价值,整体提升生态产品溢价,探索跨域协同推动生态优势转化的有效路径。区域农产品品牌的打造、区域品牌赛事的运营、区域协同的生态旅游模式的开发、区域优势的创新产业集群的引入……你看,每一条路径下,都积蓄着一个个鲜活的项目,正在破土。而在这里,生态优势转化、绿色人文创新融合发展模式将率先“破题”。
记者手记
水到渠成
三秋,转瞬即逝。国家会展中心揭牌现场的一幕宛在昨日,千余个日夜的建设却已快速翻过,这一千多个日夜里,沙家埭路66号的灯火始终明亮如初。
这是个写了三年的话题。如何不以牺牲生态谋发展,如何把生态绿色的底色变成创新发展的底气,是很多人在示范区揭牌之初就在问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执委会很少被正面谈起,或许彼时对于一群同样初识“庐山真面目”的人来说,问题太大。
正是这群认准目标且信奉“路在脚下”的人,一步一个脚印在跨区域的无人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闯出一条一条通往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路。生态绿色是底色,就让这个底色亮一点,再亮一点;创新经济是亮色,就不怕脑洞开得大一点,再大一点。
大胆想、小心走,并为之全力以赴。三年,回望来时路,那些锚定目标推动的每一个项目,在无数碰撞协商下写下的每一条“经验”,都为后续的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水到渠成。有些问题不回答,不代表没答案。我想,示范区的这些开渠者,每个人心里应该都有自己的答案,三年来,他们一刻不停地奔走在探寻、校正这个“答案”的路上。而当他们交出答卷的时候,终将会是一场殊途同归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