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7日 星期五
一所学校就是一支“足球队” 世界杯期间俱乐部的“生意经”
第12版:哈亚世界杯特别报道 2022-11-21
休赛期正是“开源”时

世界杯期间俱乐部的“生意经”

演员在开幕式上表演 图 新华社

世界足坛正式进入“世界杯时间”,这是否意味着各家俱乐部可以暂时休养生息?表面看来,答案是肯定的。这不,结束休赛期前的最后一场比赛后,哈维已经带着家人到游乐场享受休闲时光了。可事情永远不能只看表面,暂时“偃旗息鼓”的背后,往往是新一轮角力的前奏,而在疫情影响下,利用世界杯期间“开源”,成为各家俱乐部最重要的“生意经”。

补贴促进循环

因为巴索戈和孙准浩入选喀麦隆及韩国队的世界杯大名单,创建于2008年的国际足联“俱乐部收益计划”,成为足坛近期的热门话题。根据相关章程,每一支贡献参赛球员的俱乐部,从世界杯开赛前一天起到相关国家队出局的第二天为止,可以获得每天约一万美元的国际足联补贴资金。换言之,即便小组出局,每位球员也能为俱乐部带来20万美元左右的额外收入,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国脚众多的曼城便拿到了500万美元的补贴,这是国际足联对球员价值的肯定,也是缓和国家队与俱乐部矛盾的手段,而如何使用好这笔资金,更彰显球队的运营和管理水平。

诚然,对不少财大气粗的豪门球队而言,这笔资金或许不算多,但对于原本收入就不算多,又受到疫情冲击的中小俱乐部而言,若能好好使用账户里增加的这些真金白银,可以为球队的未来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国足的近邻日韩,因为联赛本身投入不大,多数俱乐部可能将这笔由国脚带来的收益,用于足球基础设施建设及年轻球员培养。早在巴西世界杯前,日本国内的几家足球经纪公司便向媒体透露了俱乐部为此制定的计划,“每次国际大赛后,都会有不少成熟的球员获得留洋机会,俱乐部再用世界杯期间获得的收益,去寻找和培养更多年轻球员,帮助他们在日后成为国脚,站上世界杯舞台,这样便会形成一个有效的良性循环”。这样的运营模式虽然被不少网友笑称为“黑店”,但效果却肉眼可见,也十分符合国际足联设置“俱乐部补贴”的最终目的——进一步推动足球产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瞄准转会市场

每一届世界杯,都会对转会市场产生颠覆性影响,不论是意欲大手笔补强的“买家”,还是渴望拿到更多转会费的“卖家”,一个月左右的绿茵盛宴,都会成为谈判的重要筹码。

早些年,在世界杯前凭借独到眼光提前买到“便宜货”的例子不在少数。2006年世界杯前,莫拉蒂用550万欧元的价格提前敲定格罗索,结果意大利左后卫在德国大放异彩,捧回金杯的他身价飞涨,成了各大豪门的抢手货,目睹如此情景,老东家巴勒莫只能看着转会协议干瞪眼。有了这个“反面教材”,近些年,不论是波尔图、多特蒙德等传统“中间商”,还是阿贾克斯、河床等“人才基地”,全部统一口径:大赛前只接受对球员转会意向的询问,具体价格一律等赛后重新评估。说到底,经营足球俱乐部是门生意,既然如此,在转会市场上,亏本的买卖肯定是不能做的。

与往届赛事相比,卡塔尔世界杯影响的将是今年的冬季转会与明年的夏季转会两个窗口,这意味着C罗等在世界杯后有较大可能改换门庭的球员,将没有往年的休息和准备期,需要直接进入真刀真枪的比拼。如此一来,对于俱乐部的球探而言,在洞悉球员即战力和发掘未来潜力间找到平衡并作出正确的选择,将变得尤为重要,而那些青年才俊若能表现亮眼,转会费的涨幅可能超乎想象。

一个月前,利物浦和曼联为了在明夏引进年方19的英格兰天才贝林厄姆,已经递交了1.5亿欧元的报价,可多特蒙德依然没有丝毫动摇。德甲“大黄蜂”的意思很明显:既然你求贤若渴,我就要将利润最大化,而万众瞩目的卡塔尔世界杯,便是“提价”的最好筹码。 本报记者 陆玮鑫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