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1日 星期二
广告 办好民生实事  建好人民城市
第3版:要闻 2022-11-26

办好民生实事 建好人民城市

上海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频频出台民生举措

长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 常奢炜 摄

闵行区“易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注册登记的求职者超过一万人 本报记者 刘歆 摄

本报记者 杨欢

独居老人出行不便,头疼脑热希望能在家门口就医。年轻人到大城市打拼,渴望拥有一盏温暖灯火,拎包入住且价格优惠的住房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安居乐业。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难题,线上平台能自动匹配,帮助求职者和用工单位实现“双向选择”……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事关民生福祉,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在上海,民生举措频频出台,便民实事落地有声,基层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坚持服务好人民群众,用“辛苦指数”换来居民的“幸福指数”。

就业有保障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疫情影响下,一些人为找工作发愁。家住闵行区的旅游业从业者小盛被公司裁员后,试着网上求职,却屡屡碰壁。他向闵行区就业促进中心职业介绍管理科寻求帮助,职业指导师分析了小盛的具体情况后,推荐了适合的岗位,最终,小盛在闵行区“易就业”平台上成功应聘国际机票销售一职。

今年6月上线的“易就业”人力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成为闵行加快探索形成超大城市常态化防控下公共就业服务新机制的试金石。截至目前,平台已募集1217家企业近万个用人需求,注册登记的求职者超过1万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疫情对经济和就业形势造成冲击,企业用工、个人求职乃至人力资源市场都需要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新要求。“易就业”平台,成为服务于闵行居民和闵行企业的区域性供需对接平台,帮助群众就近找到称心工作。

住房不用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从落户安居方面着手,加强对人才的关心关爱,切实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近年来,随着宝山建设全市科创中心主阵地和推进“北转型”的步伐加快,对优秀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大力推进租赁房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抓手。

前不久,宝山区南大智慧城重大产业配套项目——金地草莓社区南大租赁住房项目举行开工奠基仪式。该项目从拿地到开工审批完成仅用12小时,创下了宝山区乃至全市核准类项目审批最快速度。南大智慧城作为宝山建设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核心承载区、上海南北转型重点转型区域,全心做好企业服务,先后成立了南大企业服务中心和南大人才服务中心,全力为企业和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家门口就医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身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随着养老民生实事项目的推进,家门口实现康养需求,认知障碍老人得到更为专业照护,正成为越来越多上海老年人的幸福颐养场景。

“这里离家近多了,也有智能康复设备,我妈在这里治疗,最近身体恢复了好多。”季女士的母亲因突发中风,右边身体偏瘫,最初辗转多家康复医院治疗,医生一直强调要尽早康复,且需要持续治疗,建议住院。得知普陀区人民医院邵印麟主任团队在长征社卫有专家门诊,季女士带着母亲,来到这个家门口的康复门诊就医。

去年,普陀区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率先在长风街道长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长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简称“长征社卫”)建成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一年来,两家康复中心构建便捷、智能、优质、连续的康复服务路径,创新服务形式,将康复服务融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养融合、家床服务、护理服务中,将康复服务逐步延伸至养老机构、社区以及居民家庭,满足社区居民在家门口享受高质量康复服务的需求。

家门口康养结合,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干部“沉下去”

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社区和村庄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治理和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这“最后一公里”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程度。

社区工作不仅要注重服务好群众,还要在维护稳定、促进和谐方面下功夫。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指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

近日,虹口区选派32名机关干部到基层锻炼。来自区民政局组织人事科的刘懿静,被选派到环瑞虹地区。刘懿静到社区报到后,和居民多次面对面沟通,了解到大家希望开展多样化的文化、体育、艺术、阅读等活动。嘉兴路街道要在社区改造“天虹会客厅”,刘懿静根据居民需求,主动与设计方沟通。“改造后的‘天虹会客厅’会有工坊、多功能厅和迷你剧场等三大功能,居民可以参加烘焙、阅读、亲子沙龙等多样化、高品质的社区活动。同时,会客厅还支持社区的能人、达人组织社群开展活动,议事协商,主动参与社区事务,推动居民自治、社区共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虹口区选派机关干部到基层锻炼,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有事好商量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

位于杨浦区的复兴岛公园,是上海唯一的封闭式内陆岛,内有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白庐”,而复兴岛上的103路公交车让居民颇为头疼,“两公里的路竟要花40分钟”。103路公交车沿线涉及十余个居民区和两所大学近两万人。接到居民反映情况后,人大代表和居委书记、居民代表绕着路线走了好几圈,他们发现只要双向增加三个站点,就能大大缩短出行时间,方便居民换地铁、买小菜、配药办事。20名人大代表通过13次民主协商,将双向增加三个站点的“大目标”分解成多个“小目标”,他们联名建议,协调各部门明确公交双向调整优化时间计划表。

103线路迎来双向优化,一条公交线串联起地铁站、社保中心、政务大厅、菜场超市,居民出行从40分钟变为5分钟。优化通车当天,居民们自发来到站点举行庆祝仪式,送上锦旗,赞扬“人民公交为人民”。“103路公交改线不但解决了复兴岛居民的出行难,更是让我们意识到需要一个常设平台来倾听群众的声音,汇集老百姓的智慧。”定海路街道党建办工作人员施天妤介绍,人大代表联络站开进了复兴岛公园的白庐中。“代表们正不断用实际行动作出回答,人民民主就在这一次次‘商量’中体现价值。”

记者手记

冬日犹暖,党的二十大精神如春风拂过。上海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从党的二十大精神中汲取奋进的力量,正向着奋斗目标昂首迈进。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理念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最核心目标。上海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推进旧区改造、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一江一河”公共空间建设、城市更新、绿色低碳发展、新城建设、城市管理精细化、数字化转型等重点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就业平台、康复中心、人才住房、公交改线……城乡社区虽小,其服务内容与水平关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关乎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件件暖心事,一个个基层民主故事,展示了上海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 杨欢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