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1882年的张园经过保护性修缮,明天揭幕重启。这是首先对公众开放的张园西区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震兴里220弄3号,那就是我们的老房子。认不出了呀,变化实在太大了。”搬离旧居3年多之后,65岁的满励初和62岁的郎中英夫妻俩昨天受邀踏入张园,看一看昔日生活过的地方。在这里住了60多年的老满一路惊叹:“变化太大了,简直是天翻地覆。”
明天,始建于1882年的张园经过保护性修缮,将正式揭幕重启。首先对公众开放的是张园西区。从明天到月底,西区进入内测期。12月1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明天起,市民可通过“张园”微信小程序预约12月1日起的入园名额。
名园重生
城市更新“先行者”
张园地处上海市中心的南京西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园内保留有13处市优秀历史建筑、24处区文保点、5处规划保留建筑,每一栋建筑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印迹,在周边高楼簇拥下,形成一片独特之景。
百年前,这里见证了沪上第一盏公共电灯点亮,第一辆自行车亮相,第一个室外照相馆亮相,第一次华人公映电影等;孙中山、蔡元培、章太炎、马相伯等都曾在张园发表演讲;拳王擂台赛、赈灾义演、筹款园会、时髦展览等都在张园举办。
百年张园新生,不容忽视的是她“城市更新”先行者的标杆意义。据静安区委宣传部长莫亮金介绍,张园是上海首个保护性征收“城市更新”项目,她的焕新重启,标志着上海高水平推进“城市更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成果。张园征收前,共有居民1122户,单位42证,其中576户居民还在手拎马桶。很多房屋经过超负荷使用已经损坏,老百姓改善居住条件的呼声十分强烈。
对此,满励初和郎中英夫妇感触极深。“我们家最早就是六七口人挤在18平方米的(空间)里,实在太苦了。”郎中英说,感谢政府为老百姓办了件大好事。“我们18个平方米‘拿’了600多万元,不想走得太远,就在静安别墅买了一套40多平方米的房子,装修得漂亮极了。现在的日子真开心。”满励初也告诉记者,旧居难舍,尽管现在过得很好,但还是牵挂着当年住的地方。张园封闭改造这几年,他经常过来转一转,从外面“张一张”,“很好奇,里面是什么样。”
一幢一档
尽全力还原风貌
张园修缮的目标是“修旧如故,以存其真”。从一砖一瓦一门窗,到老建筑群墙壁上那些斑驳痕迹,以及屋内原本的布局,甚至每一块特殊花纹的地砖,修缮团队都尽量予以保留或还原。同时保留下来的还有“荣康里”“震兴里”“德庆里”“福如里”等富有上海文化特色的弄堂名称,让石库门记忆得以传承延续。
2015年起,上海静安置业集团就为张园内170幢历史建筑建立了“一幢一档”完整资料库。仅记载原威海路590弄64支弄1号信息的房屋档案就超过了400页。除建筑概况、房屋信息、基础资料、历史图纸、现状图纸、物业资料一应俱全外,甚至还搜集了老居民的照片、采访屋主后人的影像和文字资料,并附上工艺描述、保护控制建议等。
2018年,张园42栋170幢2053个房间的查勘、测绘、记录、对比、整理、拍摄工作完成,张园成为全市首个实现“一幢一档”的成片风貌区。全方位、全维度记录房屋资料并提出保护控制建议,为后续保护、修缮、利用等系列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这一做法在全国也属首例。此后,“一幢一档”的方式在静安区乃至上海全市得到进一步推广、深化。
融合重塑
打造潮流“新地标”
对历史建筑最好的留存,是在保护中活化利用,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经过两年的修缮与更新,即将揭幕的张园西区在南京西路众多高楼的拥簇下自成一派。古典与现代在里弄街区自然交融,业态分布以“东静西闹、沉浸无界”为核心框架。在最新的潮流文化、艺术、时尚等元素“加持”下,140岁的张园展现出新的活力,被赋予新的功能。
东部区域相对安静,未来将设置精品酒店、公寓及创意办公场所,带动片区产业升级。西部区域引入国际顶尖品牌,与丰盛里形成完整的商业界面,打造中心城区具有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商圈商街。
未来这里国际品牌云集,包括路易威登、江诗丹顿、古驰、迪奥、宝格丽香氛、希思黎、Arcadia Club、蓝瓶咖啡、酩悦香槟、BY FAR、而意等,更注重“首店”“首秀”“首发”效应,通过体验式、引领性的时尚消费导入,为张园历史风貌保护区赋予全新的商业功能和业态。
张园南北区域还将设置文化演艺中心、潮流中心及美术馆等文化场馆等多处公共活动空间,成为辐射周边市民的文化活动基地。
据介绍,张园西区目前设有两处出入口,地址分别为静安区威海路588弄(入口、出口),静安区茂名北路258弄(入口)。
本周日的揭幕仪式后,从18时至22时,主办方将以“六幕拾光·张园百年”为主题,在茂名北路及张园内山墙播放光影秀,结合张园百年历史,浓缩为六幕图景,分别为:花园、热气球、过山车与烟花秀、先锋文化、品质生活、张园重生。光影秀将自周日起持续14天。
本报记者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