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中国列金牌榜第一 上海选手个个获奖 确保疫情防控落地落细落实见效 压实责任切实提高整体工作质量效能 你的“关键小事”就是我的“重要大事”
第2版:要闻 2022-11-29
上海市社会福利中心用优质服务践行二十大精神

你的“关键小事”就是我的“重要大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明确了“实施积极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为日趋明显的社会老龄化问题指明了解决方案。

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社会福利机构则是这一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连日来,上海市社会福利中心掀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把服务对象的“关键小事”,作为开展工作的“重要大事”。广大基层社会福利工作者表示,被服务对象的微笑与肯定,就是他们践行二十大精神的成果与动力。

精神支撑

90岁的祁奶奶是一位志愿军老兵,如今,这段抗美援朝的经历让她成了上海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以下简称一福院)的头号红色讲解员,每当她激情澎湃地讲述自己的战斗故事,听众们都沉浸其中,仿佛回到那个烽火年代。

这是一福院每月第三周开展的耄耋学堂,主题由老人们自己决定,主讲和听众也都是院内老人。昨天下午,老人自发组织了一场“学习二十大精神”的讲座,老党员都积极参与。除了耄耋学堂,一福院还发起了“时光笔记本”项目,帮助老人回顾整理人生轨迹,架起与后辈沟通的桥梁,传递他们的革命精神、家国情怀、人生智慧。院内一位老航天人的子女看了父亲的回忆笔记后,才明白他曾为国家作出的贡献,以及从未说出口的“父爱如山”。

“我理想中的养老机构,应该是一所学校,老人在其中既是学生,也是老师,传递经验,获取新知。这是让老人保持健康长寿的重要精神支持。”上海市第一社会福利院院长沈健告诉记者,可以把养老机构想象成一所大学,护理人员和老人的身份可以在学生和老师之间切换。在这样的氛围中,老人能够保持好奇心与分享欲,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借此重新找到人生价值,点燃精神支撑。

小小心愿

“阿婆,这里是您生活过的地方吗?”志愿者小高拿着手机走街串巷,屏幕另一端,李奶奶眯着眼睛仔细看,时间改变了街貌,她已很难辨认出年轻时生活过的地方,但笑容依旧在老人脸上绽放。“谢谢你,我随口一说,没想到你这么上心。”

这场特殊的直播,是上海第四社会福利院(简称四福院)社工志愿者发起的“四喜树洞”公益活动中的一幕。年过八旬的李奶奶入院多年,在上海没有直系亲属。她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就是去年轻时生活工作过的地方看一看。但由于疫情影响加上身体不好,当下她已不太可能自己外出。社工知道后,便通过四福院的“创星益”志愿服务基地平台征集志愿者,“接单”的小高用手机直播的方式帮助李奶奶完成了梦想,两人也因此成为“忘年交”,经常在网上聊天。如今,李奶奶最新的愿望是:疫情缓解后和这位“云孙女”线下见面。

四福院社工部主任蒋小娟告诉记者,因疫情影响,这些住在福利院的老人,家人探望和出门活动多有不便,慰藉他们的心理和情绪,就成了福利院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为此,四福院“创星益”志愿服务基地诞生了,倾听老人心中的小事和愿望,尽可能帮助他们实现。平台拥有8个社团,院内工作人员与院外志愿者均可加入,院内老人也可以发挥爱好与特长,在社内担任志愿者。

基地的志愿活动除了“云探访”,还有“云旅游”“云表演”“云咨询”等等,通过互联网技术让老人能够突破身体与地理的限制,拓宽眼界、了解新知、诉说心事,还能交到新朋友。“点亮一个心愿,对志愿者来说并不难,但它会成为老人晚年宝贵的温暖回忆。”蒋小娟说,当下疫情反复无常,如何突破各种限制,为老人做更多的事情,正是四福院所思考的重要问题。

牢记使命

上海市社会福利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朱海燕告诉记者,市福利中心下属十家市属福利机构,重点服务老、小、残三类特殊人群,肩负着服务孤残儿童、困境儿童、老年人、成年孤残人员、慢性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群体的重要职责。

“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了民生工作的目标方向,也是我们民政社会福利工作的思想指引和行动遵循。”朱海燕表示,中心及下属各福利机构将通过系统学、全面学、深入学,更好地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同各项民生保障工作紧密结合,以“时时放心不下”的使命感,把服务对象的“关键小事”作为我们开展工作的“重要大事”,推出更多暖心举措,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报记者 李一能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