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8日,“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特展”开幕,捐赠人代表潘裕翼在展览现场(郭新洋摄)
今年8月3日,著名作家莫言参观“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王凯摄)
上博研究馆员孙慰祖主编的《中国古代封泥全集》
元 张远 潇湘八景图卷 上博藏(郭新洋摄影)
一座博物馆的责任与担当不仅仅在于它收藏着过往,讲述着历史,更在于它为未来社会提供了无限想象空间。
今年,上海博物馆开馆70周年,70年来,这座文化地标与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经历了融合与互动,在未来,它还将进一步成为城市的文化引擎,激发创新与活力。
辉煌历史
上海博物馆于1952年12月21日正式开馆,原址在南京西路325号原跑马厅大楼。1959年,迁入河南南路16号原中汇银行大厦。1972年起,开国内博物馆风气之先,将综合陈列改为中国青铜器、中国陶瓷、中国绘画等专题陈列,奠定了上海博物馆常设陈列的基本模式。1996年10月12日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全面建成开放,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展陈形式,使其成为全国文博界的标杆。1997年入选第一批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2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第七次大会在上海博物馆召开,通过了《上海宪章》;举办了“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被誉为中国美术史的一次盛会。2008年3月起,上海博物馆实施全面免费开放;入选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和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09年,被国家确定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2010年起,国家文物局对全国8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进行了综合评估,上海博物馆综合得分连续五年排名第一;上海博物馆还积极投身上海世博会建设及国际博物馆协会第二十二届大会筹办工作,在更广阔的舞台扩大中国文博的国际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非凡十年,上海博物馆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2015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在浦东新区建设上海博物馆东馆的重大决策,标志着上海博物馆发展又迈入了新时代。2019年起,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推出了“上海博物馆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行动计划”等。预计2023年年底前后,上海博物馆东馆将建成开放。之后,人民广场馆也将迎来整体更新改造升级,位于杨浦滨江以长江口二号古船为核心的考古主题博物馆(以下简称北馆)启动建设。
战略高地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提出,2022年,上海博物馆将充分发挥行业示范引领、改革攻坚作用,建设更具学术高度、创新活力、社会影响的“大科创”模式。积极探索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发展活力;持续推进学科建设,打造学术高地。
到2025年,上海博物馆以构建海内外体系最完整的中国古代艺术通史陈列为主的东馆建成开放;以特展主题展为主的人民广场馆整体更新改造升级;以长江口二号古船为核心的北馆启动建设,“一体三馆、全城联动、特色清晰、相辅合璧”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一带一路”文明交流全球核心博物馆、世界顶级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开放场馆总规模、观众接待总量等指标力争跻身全球博物馆前十行列,藏品体系和总量更加丰富,将上海博物馆打造成为凸显城市神韵魅力的核心地标。
建设学术高地,巩固提升科研实力方面,继续推进文物学与艺术史、考古学、文物保护与修复、博物馆学等四大支柱学科建设,并拓展形成“一带一路”、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等新型交叉学科。加强博士后工作站建设,与20余家国内外重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应用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机制。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社科、自然基金重大项目示范性研究和应用。开展文物前沿科技研究,在现有文物保护科技专业优势的基础上,聚焦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推动文物修复、预防性保护、实验室考古、水下考古等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和科研应用转化,着力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文物科技创新体系。科研能力更加拔尖。全国文物科技的创新中心、世界文博科研的前沿阵地、全球文博人才的聚集高地建设目标初步实现。
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与传播,及时将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展览、教育、外宣资源,不断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和叙事能力。开展政策咨询研究,将文博科研工作主动融入国家和城市发展大局,提高博物馆科研人才和科研成果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影响力。积极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研讨会,提升上海博物馆专家作为中国文博专家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地位,增强国际学术话语权。定期出版《上海博物馆集刊》《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上海文博论丛》等权威学术刊物,陆续推出“藏品研究大系”“典藏丛刊”“学人文集”等系列学术出版物以及知识普及类读物,不断扩大博物馆在学术引领、文化传承、艺术普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探索创新改革,释放事业发展活力。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推进博物馆发展理念、技术、手段、业态创新,破除体制机制束缚,释放发展活力。推进设立上海博物馆文化发展基金会,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助力博物馆事业发展。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制度优势,强化对学术业务工作的咨询、指导、支撑作用。创新策展人制度,健全文创激励机制,加大市场化运作水平和自我造血功能,积极推动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创新,努力引领博物馆行业的新一轮创新发展。改革创新更加深入。改革任务逐步落实,体制机制顺畅、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创新创造活跃,为全国乃至全球博物馆事业发展贡献上博智慧、上博方案。
文化供给更加多彩。做强“码头”、激活“源头”、勇立“潮头”,高品质展览和教育活动丰富精彩,市民文化参与度、满意度显著提高,使上海博物馆成为市民游客文旅休闲的首选地、人民城市的文化会客厅。
力争到本世纪中叶,着力将上海博物馆打造成为全球艺术的顶级殿堂、国际文博的学术高地、文旅融合的卓越典范、人民城市的重要标识以及文明互鉴的形象大使,真正成为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世界一流博物馆。
人才高地
上海博物馆拥有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并在书画、青铜器、陶瓷器、工艺品的鉴定和传统修复技术、珂罗版印刷技术和古籍修复技术等方面传承有序。科研人员353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79人,包括国家级领军人才、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领军人才、文化部优秀专家等。此外,上海博物馆历来注重青年人才培养,在近年获批的各类项目中,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均为青年科研人员主持。
以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为例,上博书画藏品在业内享有盛誉,可谓“半壁江山”,藏品数以万计,一级品占全馆一级品一半。中国历代书法馆、绘画馆常设展是目前海内外唯一的、书画分开的通史常设展,影响巨大。东馆增设海上书画馆、特型馆等,更需构建与之般配的学术队伍。继续保持上博书画七十年来在业内的学术地位、展陈引领,是上海博物馆人的责任。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凌利中谈到,对于博物馆而言,文物是心脏,科研是大脑,尤其是鉴定。其核心竞争力是科研,业内地位取决于其学术地位、有无权威性,这是一个战略问题。“尊重学术、尊重专家,是上博七十年来历任馆长坚持的底线和传统。近年来,一支更加风清气正的博物馆团队正在形成,令上博人再创辉煌的信心倍增。今年11月29日,上博还举行了上海博物馆科研工作会议。会上,陆明华等老专家们纷纷感慨,上博的年轻研究人员也受到极大的鼓舞。
凌利中感叹,上海博物馆历任领导、专家对年轻人员的栽培是发自内心、深谋远虑的,他们都是出于对上博挚热的感情,后继有人,是最大的欣慰。
在未来,上博还要完善顶层设计,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推动制定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的科研工作中长期规划,明确战略重点、目标、任务、抓手。制定《专业技术人员科研考核管理办法》,建立运行规范、评价科学、激励有效的管理体系以及收入分配机制、绩效评价机制。二是拓宽人才培养机制,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培育跨领域、跨学科创新团队。同时,加大科研人员国内外学术考察、培训进修、交流深造等力度,加快培养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三是通过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招聘、引进全球范围内优秀人才,将博士后工作站、客座教授(研究员)、学术顾问机制等作为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推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抓手,逐步打造全球文博人才近悦远来的“蓄水池”“强磁场”。 (文/徐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