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1日 星期四
写真(设色纸本) 爱比冬天来得快 在书的世界和你相遇,真好! 中年之海 疼痛的画 夜宿马迭尔
第15版:夜光杯 2022-12-21

夜宿马迭尔

苏虹

对一座城市的记忆,通常缘于一个人,或是一栋建筑的记忆。而这种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强烈。比如对于哈尔滨,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马迭尔宾馆。

五年前的一个夜晚,我走进朋友安排的酒店,发现竟然是马迭尔宾馆。虽然第一次来哈尔滨,但对于哈尔滨、对于马迭尔宾馆似乎并不陌生。上世纪80年代初,《夜幕下的哈尔滨》无论是广播剧,还是电视剧,乃至评书,都曾风靡一时,而其中不乏马迭尔宾馆的场景。而后来的《马迭尔宾馆的枪声》,把“国际谍战”的刀光剑影、明争暗斗演绎得淋漓尽致。正是影视剧传播的影响力,让马迭尔宾馆名声大振。

不过,如果说马迭尔宾馆完全是因为影视剧的传播而名声在外,未免失之偏颇。马迭尔宾馆本身就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19世纪末,哈尔滨居民已约3万人。随着中东铁路开建,各色人群纷至沓来,带来了城市的高速发展,火车站、宾馆、教堂、学校拔地而起,哈尔滨有了城市的雏形。20世纪初,这里已成为国际性商埠。

说到哈尔滨,中央大街自然无法回避。这是一条具有百余年历史的老街,两边的建筑同样大多具有百年历史。走在灯影飘忽的面包石路面,看着两边建筑上美轮美奂的雕花窗棂、精美立柱,带有东正教建筑风格的圆形拱顶,仿佛置身于异国他乡。

与今天中央大街的繁荣迥异的是,1900年以前,也就是在中东铁路初建时,中央大街只是一条为方便运输建筑材料开辟的土路。当时中东铁路局将土路附近拨给散落在哈尔滨的中国人居住,因而这条土路有了“中国大街”的名字。这里地势低洼、泥泞不堪,街路两侧全是中国居民的简易窝棚。当时中东铁路局正在南岗区大兴土木,修建住宅、商铺、教堂,但对这片“中国大街”根本就没有放在眼里。

但是,犹太商人却独具慧眼,用极低廉的价格,从中国居民手中购买地皮,然后对“中国大街”土路稍加修整,转眼间街路两侧出现了很多犹太人和俄国人的商铺。到1924年,由俄国掌权的哈尔滨市自治公议会对这条街进行了升级,铺就了现在的路面“面包石”,让这条街立刻具有了贵族气质,大街出现各种精致的建筑,各类商户也纷纷入驻,一时人流如织。

有意思的是,当年上海的南京路也有类似的情形。19世纪末期,英籍犹太人哈同以独到的眼光,认定当时的南京路“居虹口、南市之中,西接静安,东接黄浦,揽其形胜,实为全市枢纽,其繁盛必为沪滨之冠。”故而以每亩20两白银的价格大量收购南京路周边土地,十多年后,南京路两侧44%的土地被其收入囊中。1906年,哈同斥资60万两白银,从国外进口400万块硬质铁藜木铺设南京路,使其成为远东地区最平整、最豪华的现代马路,导致地价飞涨,南京路很快聚集起永安、新新等四大百货公司。

相比之下,英籍犹太人卡斯普的眼光,要比当时在哈尔滨的其他商人更富有远见。经过一番考察,他认定哈尔滨日后的发展前景,果断多方筹集资金,聘请一流建筑设计师,在1913年便建成了豪华的马迭尔宾馆。马迭尔在俄文中意为摩登的、时髦的、现代的,马迭尔宾馆从建成之日,便成为商贾政要、社会名流下榻的首选之地。

在此后一百多年里,马迭尔成为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无论是为揭露日本侵略东北真相,而入住马迭尔宾馆的国联代表李顿调查团;还是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代表与诸多民主人士聚集马迭尔宾馆,就新政协成立问题的多次会谈,都让马迭尔宾馆成为一个具有深刻历史底蕴的百年老店。

当然,对许多普通游客而言,马迭尔宾馆的魅力还是在于许多历史名人曾在此寄宿。无数个漫漫长夜,无数位仁人志士,他们在这些个并不宽敞的房间里,或闭目养神,或义愤填膺;或忧国忧民,或奋笔疾书……若干年后,房间里是否还留有他们的气息?

我曾两次入住马迭尔宾馆,一次是著名作家丁玲曾经住过的房间,一次是爱国民主人士谭平山曾经下榻的斗室。两次入住都近子夜时分。躺在床上,想到房间里弥漫的历史故事,睡梦中多了几缕历史的烟尘。

翌日醒来,现实的阳光显得格外耀眼。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