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1日 星期日
别样 高高在上 冬日围炉 搂树叶 夜明珠
第6版:夜光杯 2023-01-03

高高在上

余斌

要想体验“高高在上”的感觉,大略有以下几种方式:一,住高楼,二十层三十层地住上去,无须登山也可以“小天下”,我把坐在旋转餐厅里观景也算作此类,反正都是乘电梯上去,而高楼高塔的顶端,高度也和山顶差不多少,南京的紫金山不过四百八十八米,最高层的建筑紫峰大厦是五百四十米,已在其上了。上海四周无山,上海中心、金茂大厦之类的地方,更是绝对的制高点;我曾上过福州路一带一高楼顶上的直升机停机坪,其时风雨大作,站在上面望下面万家灯火,确有遥望人间的感觉。二,最古老的方式,登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古人也唯有这一招。三,坐飞机,这是现代化的手段,航天飞机之外,人类能达到的高度,就是在飞机上。

人在高处,常有变成哲学家的倾向。所谓“存在决定意识”,“在”得高,意识仿佛顺理成章就有了“高度”。其实哲学不就是抽身出来,拉开了距离宏观地看待事物?古人上山、登高,总不免有一番感慨,如是文人,更是不可无诗。“登临意”,“无人会”也罢,有人会也罢,总是有的。现在的人要想“高高在上”易如反掌,反倒麻木了。住摩天楼,初时还有莫名的兴奋,时不时要“眺望”一番,到后来则懒得朝下看两眼。坐飞机亦如此,初时的那种异样感格外分明,凌空蹈虚在几千米的高空,有意无意地,就思绪万千起来。到如高来高去今已成寻常事,要在飞机上浮想联翩,比在山顶上似乎更来得不易。

所以我坐飞机的记忆,几乎都来自过去。最初几回坐飞机,以当时“意识”的“形态”而论,整个是诗人与哲学家合为一体:既有眼观浮云变幻而来的形象思维想象,也有俯视人间的“抽象”思考。高空下视,由不得你不“抽象”,或者说,具象都成了抽象,地面之物越变越小,到最后差不多就像是在看地图,山脉、河流、道路,皆变成点、线、面。人嘛,早已踪影不见。这时候悲观一点,联想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之类,不能说就有多么意外。

伟人之为伟人,有一端就是他能够一直立于抽象的高度,无待飞机之上,也能俯视人间。我辈只能偶尔“抽象”一下。说到人,脑子里不免还是具体的人,有血有肉的人。

比如飞机在云上飞,机翼下面大片大片的云,就会想,不知哪一朵云彩在下雨?地面上没带雨具的人,是不是正在发足狂奔?没有一个笼括云之上与云之下的画面,这是看不见的,也只能想象。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