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锡祥
陈从周(1918—2000)是著名的古建筑园林专家,在同济校园内,熟悉他的人都亲切地称他“老夫子”。1979年时,我已在同济从事摄影工作。有一天,“老夫子”找到我,请我为他在家里拍张人像照片,准备用在一本书的扉页上。
我欣然答应,随后开始了拍摄准备。那个年代,摄影器材还非常落后,相机用的是国产海鸥牌120双镜头反光式,装的是上海牌21定黑白胶片。室内人像摄影需要打灯光,当时用的是碘钨灯,一个1300W灯管的称单联灯,两个1300W灯管的称双联灯。
陈从周的家在同济新村的村楼底层,拍摄那天,我与助手带着灯具、三脚架、照相机等摄影器材,来到他家。开门后,他笑呵呵地把我们引领到客厅边上的书桌前。当天,他穿着崭新的中山装,书桌上放着木结构的斗拱以及古籍书本,他已经设计了拍摄的画面,说是要坐在书桌前,手拿斗拱,背景是书橱。
根据他的要求,我准备在他身后布置双联灯打轮廓光,前面单联灯打主光。因为是21定胶片,只能将相机架在三脚架上,使用较慢的快门速度拍摄,采用较低的机位夸张斗拱,较大的光圈虚化斗拱与书橱。
一切就绪准备开拍,当助手在我左侧按下单联灯开关时,只见灯管一亮就熄灭了,“哧”的一声,家里电表的保险丝断了。当时家庭的电表是3安培,而一个单联灯最起码电流要达到5安培,电表受不了这灯管了。怎么办呢?助手对我说只能采用铜丝替代保险丝,双联灯是不能用了,单联灯只能开了马上关,否则电表吃不消的。现在想想也是,一个单联碘钨灯就相当于一个挂壁空调,再加一个双联的就相当于三个挂壁空调,当时的家庭电表肯定是承受不了的。
就这样我取景构图、对焦完成后,喊“准备”,助手开灯、我按快门、助手再关灯——几个动作一气呵成。我按一下快门,“老夫子”换一个姿势,一连拍了六张,终于完成了拍摄。
我把冲洗出来并放大后的照片送给了“老夫子”,他满心欢喜连声说谢谢,没过几天就送我一幅25厘米见方的麻雀图,我开玩笑说老夫子怎么这么“小气”,送这么小的画,他笑着说大的在后面,果然不久送了一幅他画的兰花给我,画面上有枚印章刻的是“我与阿Q同乡”。
这幅照片现陈列在海盐陈从周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