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
梅 喜兔临门(剪纸) 吉祥年菜 猫冬 岁时习俗“喊火烛” 炸肉圆
第12版:夜光杯 2023-01-21

岁时习俗“喊火烛”

陈志超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又到了年终岁尾迎新之际,思乡之情随之而兴,家乡横沙岛的许多陈年往事也在脑海中泛起,比如“喊火烛”这一独特的形式,仍历历在目。

“喊火烛”,也称“叫火烛”,由来已久。“叫火烛”是我国民间的岁时习俗,古人早就有了防火意识。据《周礼》记载,仲春二月,当天上的火星行将出现之日,宫廷中负责掌管用火的官员要敲着木铎走街串巷,全力以赴做好防火的宣传工作,这便是中国“叫火烛”的由来。上行下效,于是民间百姓纷纷仿效,自西周始延续至今有两千多年。

“喊火烛”这一形式,有着一定的时间节点,也就是说到了年底岁末,才会有“喊火烛”的人出现。其时间从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腊八节)夜晚开始,直喊到除夕夜新旧年交替时。

年近岁逼时,每家每户都忙着准备过年,防火防盗的意识有所松懈或疏忽,火警的事常有发生,而盗贼瞄准这个机会“捞一把”,偷了东家偷西家,弄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于是民间自发组织起“喊火烛”这一形式,提醒大家注意安全。

农耕时代横沙岛百姓居住的房屋,基本上都是茅草房,屋顶上铺盖的是茅草、稻草等柴草之类,四周的墙壁都是用芦苇编制成,叫芦笆墙,这种茅草房遇到明火容易燃烧。特别是隆冬腊月天气比较干燥,家家户户炊烟用的又都是大灶,灶间堆满了柴薪,不当心的话容易着火。正因为这样,有人“喊火烛”提醒各家各户显得尤为重要。

“喊火烛”的器具很简单,挑选粗壮的毛竹,截取最合适的一段,制成长条形的竹制响器,再用一支小木棒敲击响器,响器会发出浑厚的声音。或用铜锣,旧的破的都可以,无论竹制响器或铜锣的声音,在寂静的夜空中回荡,振聋发聩,传播得很远。

黄昏时分,万籁俱寂,每家每户的门户中透露出微弱的火油灯灯光,这时“喊火烛”人出门了。他们穿了厚厚的旧棉袄,头戴厚厚的旧棉帽,冒着凛冽的寒风,披星戴月(阴雨天披蓑衣、戴斗笠、提小灯笼),行走在穷乡僻壤的小路上,先鸣锣开道或敲击竹制响器,边走边叫喊:“火烛小心,夜夜当心。热灰奥(不)要倒在柴堆旁,烘缸(铜质取暖的手炉,里面燃硬质柴火)奥(不)要放在被窝里,洋油盏(火油灯)奥(不)要挂在壁脚(芦苇编制的墙壁)上。陌生人叫喊不要应,有人嘭嘭敲门不要开,前门后门拴拴好,再用棍棒撑撑牢。防火防盗交关重要,千万千万要做到。”笃!笃!笃!或咣!咣!咣!过了几秒钟以后,又重复着刚才叫喊的内容,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从万家灯火一直要叫喊到深更半夜。

俗话说有钱无钱都得过年,农村百姓对于过年(春节)特别看重。凡是“喊火烛”的人,经民间协商后由最贫苦家庭中的男子担当,让他们利用这个时间节点为乡亲们做点事,事后收取点辛苦费,也欢欢喜喜过个年。

“爆竹声中一岁除”,到了新年(春节)里,是“喊火烛”的人最开心的时候,他们身上的衣服虽旧也破,但穿戴得清清爽爽,拎着竹篮,拿着布袋袋,喜笑颜开地上左邻右舍各家各户收取“辛苦费”,拱着手笑容可掬地逢人便说“恭喜发财,大家发财”,这被称作“讨发财”。这时家家户户也是慷慨解囊,比较富裕的人家给个“红包”,有的人家给以糕点糖果土特产,还有的人家拿出谷物菜蔬之类。笔者小时候看到祖母用大号升箩(计量器具)往“讨发财”人的布袋里装上大米、玉米粞、麦粞等。小时候的我觉得好玩凑热闹,跟随“喊火烛”人一起“讨发财”,只见一个圈子兜下来“讨发财”人收获满满,新年里丰衣足食,能无忧无虑过个年,也能解决年后青黄不接的困境。

“喊火烛”这个行当,在民间存在了数千年,在横沙岛上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兴起,“喊火烛”渐渐淡出了视线,因为集体化后开会学习机会多了,学到了很多防火防盗的知识。再加上通到每个农户的广播喇叭经常播送防火防盗的小知识,这种先进的宣传形式替代了原始的这一形式。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