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尾花》莫奈 本版图片ⒸThe National Gallery
《63岁的自画像》(局部)伦勃朗
《年轻公主(丹麦多萝西娅?)》(局部)戈塞特
《威尼斯:卡纳雷吉欧区入口》卡纳莱托
《被蜥蜴咬伤的男孩》(局部)卡拉瓦乔
《咖啡厅演奏会的一角》(局部)马奈
《长草地与蝴蝶》(局部)梵高
《圣母子与施洗者圣约翰(加瓦圣母)》(局部)拉斐尔
◆林明杰
时间跨度从15世纪至19世纪,涵盖欧洲文艺复兴、威尼斯画派、巴洛克、荷兰画派、印象派等艺术流派与时期;52件油画作品,涵盖了波提切利、拉斐尔、提香、戈塞特、卡拉瓦乔、伦勃朗、克劳德、康斯特布尔、塞尚、马奈、莫奈以及梵高等50位欧洲艺术巨匠。作为2023年上博的“对话世界”文物艺术系列展,本刊特邀文艺评论家林明杰、画家黄石从不同侧面剖析上海博物馆“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为什么这么火。 ——编者
我常跟朋友说,上海博物馆举办的特展不要轻易错过。那些特展往往一般博物馆办不了。特展当然是特别策划的,其中有些展是从国外著名博物馆整体引进,如当下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有些则是从国内外多家著名博物馆借调重要展品,再加上自家珍藏,组合而成,如2012年上博六十周年庆举办的“元代青花瓷器大展”。这些特展,如果以商业模式来运营,是难以为继的,试想得花多大的代价才能做到。唯以上博公立博物馆的公益立场才可能去做,同时也以其在世界博物馆界的声望才可能做到。世界上重要博物馆之间经常相互借展藏品。对大博物馆来说,有些展品的借展不是用钱就能办到的,更要看你的声望,还有就是你有什么也是我想借的。
曾听到有人不解,上海博物馆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品博物馆,为什么经常举办与其性质“完全不符”的国外文物艺术品特展。我认为,这些貌似“不符”的特展,恰恰弥补了我国博物馆结构的一个重大缺陷。
我们去欧美参观博物馆,非但卢浮宫、大英博物馆、大都会等大博物馆,乃至于一些大学的小博物馆,都会看到它们的展品陈列是世界性的。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艺术品,或多或少都有展现。甚至在多哈和首尔的博物馆,我也看到具有世界视野的展品收藏和陈列。但我们没有。这主要是历史客观原因造成的,在此且不进一步分析和评价。晚清民国,我国积贫积弱,兵荒马乱,只有自己的文物流向发达国家,其他无从谈起。新中国虽是一穷二白起家,但国家已非常重视博物馆建设,首要保护好自己的文物,在资金极其困难的历史环境中,也曾拨款抢救流失海外的重要中国文物艺术品。不过,确也不可能再有能力旁及引进国外文物艺术品。等到我们有了相当的经济基础,也有了建设大博物馆架构的意识时,世界文物艺术品市场的价格已相当高昂,而且世界各国包括发展中国家,对自己文物的保护意识都已今非昔比。所以,今天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再有可能从零开始,建立类似卢浮宫、大都会这样世界视野和规模的博物馆了。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崛起和振兴,离不开民族素质的提高。而在现当代文明环境中,世界视野的养成,则是民族素质的重要体现。正所谓“心怀祖国,放眼世界”是也。从新中国开始到改革开放后,我国在不同历史阶段都大力促进博物馆建设,保护文物,提升民族素质乃其要旨所在。
上海博物馆在做好中国古代艺术品展陈的同时,积极策划各种世界视野的展览,是非常有意义的举措。上博在浦东的新馆建成在即,相信这将使得其馆藏得到更为淋漓尽致的展现,同时也有了更大空间和技术手段,让我们的观众放眼世界艺术的发展历程。有比较才有思考,有视野才有心胸,博物馆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