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2日 星期日
寿山石雕·一家亲 兔年祥瑞生肖壶 《大江》里的小故事 “玉成雅集”让非遗传承焕发更多活力
第14版:民间收藏 2023-02-11

“玉成雅集”让非遗传承焕发更多活力

任颐写刻高仕纳凉图浑方紫砂花盆

胡公寿铭心舟制日岭山房款石瓢壶

◆小 方

玉成窑创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宁波慈城,任伯年、胡公寿、虚谷、周闲、黄山寿、徐三庚、陈山农等书画名家与晚清宁波籍诗人、书法家梅调鼎,制壶名家为何心舟、王东石等先后参与。在童衍方看来,通过把诗书绘画镌刻在紫砂造型上创作出的文人紫砂器独具文人情怀和生活情趣,达到切器、切茶、切意的艺术境界。

玉成窑不仅仅是一个窑口,它通指当时从事紫砂创作的一个艺术群体。取名“玉成”,寓意作品可与美玉媲美,又有成全美事之意。

刚刚过去的元宵佳节,七宝古镇的吉津斋举行了“玉成雅集”。来自宁波的玉成窑紫砂制作技艺传承人张生与西泠印社副社长童衍方等共同就如何用非遗讲好长三角故事进行了思想碰撞。

在此次展出的玉成窑精品中,有一件高仕纳凉图浑方紫砂花盆(晚清·玉成窑),画面构思布局简练,形象刻画生动,高仕身着布衣长衫,席地倚靠水坛而坐,撸着衣袖悠闲摇扇纳凉,表情安详清逸,衣纹褶皱以典型的“钉头鼠尾”为主笔勾描,远处的山峦和头顶遮阴的古树采用简笔粗线条,寥寥数刀即笔意尽出。此画运刀舒展,精准地突出了人物的发髻胡须、五官神态,摇扇的手臂,脱鞋在旁的光脚,人物形象惟妙惟肖,生动传神,是玉成窑任伯年绘刻的经典代表作,也应是玉成窑文人紫砂书画铭刻中的上品珍玩。

还有一件胡公寿铭心舟制日岭山房款石瓢壶(晚清·玉成窑),直嘴、口小、腹宽,出水流畅,简朴稳重,深受茶友喜爱。该壶形态雅致,线条流畅多变,内含刚柔,变化节奏一致,韵律均匀,三足壶底饱满圆润。壶铭“石可袖,亦可漱,云生满瓢,燕者寿”,与壶型主题殊妙吻合,相得益彰,是石瓢中之翘楚。

据查考,传世最早的石瓢壶应是海上画家唐云先生收藏的曼生石瓢壶,壶铭为“不肥而坚,是以永年”,唐公还收藏有另一把曼生提梁石瓢,刻壶铭:“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这是陈曼生与杨彭年合作的两把石瓢名壶,器形古拙大气,厚朴自然。

在不久前公布的浙江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玉成窑紫砂制作技艺位列其中。玉成窑非遗传承基地坐落于宁波江北区的玉成精舍,内设童衍方文艺大师工作室与玉成窑文化研究院。基地日常开展从矿料到泥料的加工、生坯成型、书画镌刻,再到最后的窑烧等工作,旨在培养紫砂艺人、紫砂爱好者及玉成窑传播者。

有专家认为,非遗项目单纯依靠自然状态下的传承、传播难以为继,必须更大力度地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共同予以支持和保障。此次“玉成雅集”来到上海是推广非遗的一次很好的范例。

为了传承玉成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生广购遗珠,将一件件玉成窑存世古器请回故土,并挖掘、研究,结合清代玉成窑文人紫砂的特点,复刻摹制与非遗文创,推出适合当代生活美学的近200款新品,有玉成窑摹古系列、玉成窑非遗系列、玉成窑文创系列。事实上,传统非遗传承中,市场化运作不可缺少。

玉成窑文人紫砂在中国紫砂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人紫砂至玉成窑时期达到巅峰。紫砂界曾有这样的评价:“前有陈曼生,后有梅调鼎”。玉成窑自古就是世族显示门第高贵、标榜风雅的妙品,许多紫砂藏家都以能够拥有一件“玉成窑文人古器”为荣,时至今日也一直深受业内玩家追捧。希望通过这样的雅集,让紫砂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