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成
近日收藏了一本早期出版的端木蕻良作品《大江》。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笔名黄叶、罗旋、叶之林、曹坪等。他先后毕业于南开大学和清华大学,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一位很有代表性的作家和小说家。《大江》不是端木蕻良的重要作品,但却是他在抗战时期的代表作品。
抗日战争爆发后,端木蕻良随复旦大学西迁重庆,在授课之余,也在关注着民族的生死存亡,根据多年生活积累,创作了这部长篇小说。写作始于1939年2月,完成于同年11月底。
对这部作品起着催生作用的,既是时局所迫,也是为还朋友戴望舒的一份文债。当时,戴望舒身居港岛,为展现中华民族不屈的抗战精神,向端木蕻良约稿抗战素材长篇小说,在《星岛日报》副刊《星座》上连载。端木蕻良欣然接受。
我收藏的《大江》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于1947年7月出版。晨光公司与老舍关系很深,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晨光出版了多少老舍的作品,这里姑且不谈。
还是谈《大江》吧,1938年5月,萧红与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随后两人前往大后方重庆。1939年,端木蕻良和妻子萧红分别创作了《大江》和《回忆鲁迅先生》。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被公认为回忆鲁迅的佳作,1940年7月,该书由重庆的妇女生活社出版。同时,端木蕻良应戴望舒之邀为《星岛日报》副刊《星座》撰写《大江》,边写边登。当时的写作和邮寄稿件,都是不方便的。香港和重庆山水重重,还得想方设法通过敌占区,才能邮寄到报社。端木蕻良怕稿件中途丢失,还让学生姚奔帮他抄写复稿留存,以备急用。
事有凑巧,一天夫妇俩去看曹靖华,言谈间曹靖华发现端木蕻良手里《大江》原稿上的字是萧红的笔迹,曹靖华就问萧红是怎么回事?萧红只说是帮端木蕻良抄的。具体是抄是写不得而知。
1939年11月,端木蕻良写完《大江》后,写了一篇长达12页的《后记》,不过文中并未提及萧红。
《大江》刊发后起到了良好的宣传鼓动作用。连载完毕不久,萧红病逝,端木蕻良怀着沉痛的心情处理完她的后事,回到桂林。恰逢出版家赵家璧准备组织一批作品出版,两人一拍即合,谈妥了出版《大江》单行本的意向。几经辗转,《大江》单行本于1944年4月由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首次出版。
到了1987年,端木蕻良在香港《八方》文艺丛刊上发表一篇回忆戴望舒的文章,标题是《友谊的丝》,文中透露了一些当年写作《大江》的旧事。端木蕻良说:“《大江》在《星座》上连载,稿子没有一气儿写完,由于催得急,只能边写边发。望舒总是来信催我多寄一些给他,以避免中断,我事情虽多,还是尽量往前赶……有一次,我病了,实在不能动笔,想到望舒信中的嘱咐,不要使连载中断,萧红便替我写了一大段……”
写了一大段啊,难怪当年曹靖华问萧红是怎么回事?那么萧红写的是哪一段呢?萧红和端木蕻良都已离世,这个谜怕是难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