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篆刻) 七十感怀(书法) 挑野菜 缘起《满江红》 与复兴中路301号有缘 上海人的点心
第10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23-02-12

与复兴中路301号有缘

黄沂海

复兴中路301号,如今的主人是上海市银行博物馆。这栋始建于1920年代的老建筑,最初由中国近代史上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律师同业组织——上海律师公会筹款建造。博物馆入主之前,此楼一直是银行办事机构所在地,从人民银行卢湾区办事处“转制”为工商银行卢湾支行。从那时起,“301”就成为周边居民口中“银行”的代名词。

来者都是客,全凭情谊长。满满的律政记忆,深深的金融印痕,“301”承载着各种版本的“宏大叙事”。然而,围绕这幢百年建筑的海上名家逸事,还原其个人情感和体验,或许可以让人了解“301”更缤纷的侧面,更温情的细节。

年逾八旬的国画大家戴敦邦,与复兴中路301号有着不解之缘,曾经是这里的忠实客户。戴先生直呼这家银行网点为“301”,可见其渊源之深。两年前,他曾向银行博物馆捐出《生财有道图》。若论拍卖行情,戴先生画价不菲,但他坚持不卖画,只捐画,常年投身慈善公益,淡泊名利,德艺双馨。他回忆道,“年轻时,我家住在博物馆附近的永年路223弄,当时画连环画蛮起劲的,一拿到稿费,就存进这里的银行,他们的服务态度很好。银行是管钱的地方,我让画中一文一武两位财神留在此地,交关放心!”

戴先生思路活跃,妙语连珠,走进“变身”为银行博物馆的“301”,细细浏览,信手拈来,当即奉献了三个“金点子”:他建议博物馆门票可设计成“孔方兄”钱币形状,既符合银行馆特色,又能给观众留作别有意趣的纪念;来到20世纪初外滩金融街多媒体场景,看到高楼鳞次栉比、江面千帆竞发的动态情景还原,他表示外滩标志性建筑——海关大楼的钟声若能适时响起,“于无声处听惊响”,那就更加让人身临其境了;步入民国时期当铺展区,他觉得当铺柜台做得不够高,老底子穷人要踮起脚才能够得上柜台,戴老边讲还边模仿动作,惟妙惟肖,十分可爱。戴先生说:“这里值得看上一整天啊!”

比戴敦邦年纪更长一些的“301”老朋友,当数大律师傅玄杰。在传媒尚不发达的1980年代,傅玄杰社会知名度的炼成方式有些特别——昔时引发沪上万人空巷的美国电视剧《神探亨特》《鹰冠庄园》,其片头都会贴上一个极其醒目的“版权郑重声明”,署名正是上海电视台法律顾问傅玄杰律师。小辰光,傅玄杰就住在黄陂南路,“301”再往东,则是他就读的中华中学(现光明中学)。每天清早,他从家里步行到复兴中路,再坐电车去上学。傅玄杰父亲在同窗好友蔡元培先生推荐下,进了一家法资银行谋职,乘坐的班车就停在“301”转角处。就在这个拐角,天天上演着“父子情深”的温馨画面:父子俩总是一道出门,走到“301”门口,傅玄杰望着父亲登上银行班车,然后转身去赶电车;而父亲就靠窗而坐,目送他乘上电车……然而好景不长,抗日战争爆发后,黄陂南路往南到底的徐家汇路被日本军队占领了,日占区紧挨着傅玄杰家住的法租界。他亲眼看到日本人扛着军旗从徐家汇路大举踏入法租界,凡是中国百姓路过陆家浜路徐家汇路那个交会口,都要向日本哨兵三鞠躬后才能通过……

相较于傅玄杰饱受过的屈辱,生长在红旗下的作家沈嘉禄对于“301”的回忆,则是满心的甜蜜。那年六一儿童节,沈嘉禄所在的小学假借“301”会场召开庆祝大会,现场号声阵阵,队鼓咚咚,他穿着白衬衫蓝裤子,兴高采烈地戴上了红领巾。投身文学创作后,沈嘉禄在这幢楼里领过一笔数额可观的稿费。一般情况下,他都是在八仙桥邮局领取汇款的,而这笔稿费是北京一家大型文学杂志社寄来的,可能因为数目比较大,指定在这里的工商银行卢湾支行领取。

一栋老建筑,满载着沉甸甸的上海都会史。人生匆匆过客,尘世徜徉,因缘际会,从“301”老朋友的恬淡讲述中,“让花岗岩大理石焕发出诗意”,激活了凝固在建筑乐章里的文化音符。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