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其
舟山群岛的南部和北部各有一座灯塔,照亮海面,也照亮历史。北部的那座灯塔不用细说了。那就是花鸟灯塔,处于中国沿海南北航线与长江口分野交叉之地,建于清同治九年。近年因旅游热,似乎每个舟山人,甚至邻近省市人,对它都耳熟能详。
在舟山群岛灯塔群中,还有一座灯塔也值得人们围观。它同样承载着丰厚的历史人文内涵,却还养在深闺人未识,这实在有点令人遗憾——那就是大鹏山灯塔。若想观赏舟山海上灯塔,又想免除舟船劳顿,那就首选大鹏山灯塔。现在尚需摆一小渡,再过一两年就能乘车直达了——金鹏跨海大桥已开工。大鹏山灯塔建在海岬裂表嘴上,最能体现海天与灯塔融洽一体的景观。
人们观赏灯塔,窥其建筑风貌是其一,其二便是了解灯塔历史,感悟人文情怀。花鸟灯塔最显著的历史特征是北爱尔兰人赫德勘定,英国人建造(用的是我江海关税的白银),且由英国人管理了相当长一段时期。相比之下,大鹏山灯塔所蕴藏的人文情怀,更值得当代人怀念与珍惜。
最早建造此灯塔者,乃我乡人,大鹏岛杨希栋也。旧时浙东沿海著名灯塔,多由英国人设计建造,唯大鹏山灯塔是少有的例外。清光绪二十五年,时年51岁的杨希栋耳闻目睹大鹏岛西北角海面,经常有往返于苏浙沪闽的航船触礁沉没,就发起建造灯塔之倡议,筹集资金后于光绪二十八年建造了灯塔。1934年,其子杨圣波又独资重建现塔。在舟山群岛灯塔史上,一家三代、四代都是守塔工的比较多,但父子两代接棒建造灯塔的,似乎就只此一例。
此灯塔,与其说是杨希栋首建,不如说大鹏岛乡人共同首建。杨家在岛上,虽非贫穷人家——其半四合院祖宅,有正堂两正间、两厍头、两厢房,该是当时富裕人家住宅,但也不是大富大贵之家。杨希栋十九岁时随父亲在家乡撑船度日,二十多岁赴沪后也只是在南北号木帆船上当水手,收入并不丰盈,在家乡建宅子,用的是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后来他能够造灯塔,乃因登高一呼后获得乡人响应。那时的岛上,有船商几十户,“绿眉毛”运输船五十余艘,航运于青岛、烟台、大连等地,海难海损是大家的心头之痛,鼎力相助才成就了留于青史的佳话。
大鹏山建塔故事远比灯塔本身生动。灯塔下的裂表嘴山坡,有座一家两代合葬墓,墓主乃杨希栋及长子杨圣波、次子杨圣涛。站在墓地眺望,大鹏山灯塔就在眼前。父子两代同墓,死后也要守护灯塔,寄托着杨家多么深厚的情怀。遥想当年,杨圣波站在墓地上,望着刚砌成墓道下的灯塔,心情该是何等壮烈。杨家父子都不是时代风云人物,也不是圣人,只不过在一生中,做了几件造福桑梓的好事,就此足矣。
与花鸟灯塔一样,大鹏山灯塔是舟山群岛最早的六座灯塔之一。形似鲲鹏在海中飞翔,才称之为大鹏岛。这大鹏,应该就是那灯塔,其光芒一直飘荡在岛上,飘荡在至今仍留存的岛上清末古居及原生态海滩上空,也飘荡在世人心中,任风云变幻而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