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客厅、苏州南站科创新城、嘉善祥符荡创新中心、轨道上的示范区……曾经描绘在“蓝图”上的一座座地标,如今已然触手可及。日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理事会举行第七次全体会议,总结示范区2022年工作,研究部署示范区2023年重点工作。
时光荏苒,自2019年11月揭牌,示范区已进入第四个建设年。作为第二个“三年”的开局年,随着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获批,一批高显示度的标志性项目将加速进入实施阶段,2023年示范区的建设也将随之全面启动。
三年交出阶段性“成绩单”
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在经历了三个完整的建设年后,示范区建设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交出亮眼“成绩单”。
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是驱动示范区建设发展的“双轮”。据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介绍,2022年,示范区全年新推出制度创新成果39项,三年累计112项,其中38项在国家长三办推动下面向全国复制推广;持续推进108个重点项目建设,沪苏嘉城际、水乡客厅等重大工程开工建设。
随着生态环境联保共治机制的健全,“三统一”制度的深入实施,示范区环境空气质量AQI优良率等指标持续改善,并已形成加强联保共治、夯实生态基底、推动绿色发展三方面22项制度创新成果和46个典型案例;为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示范区E企融信易贷服务平台上线运行,截至2022年底完成授信26.53亿元;在便民惠民上,示范区公交车跨省线路增至8条,异地就医免备案政策已惠及246万余名参保人员……在前两批制度成果初步形成一体化效应的基础上,示范区制度创新呈现边探索、边实践、边推广的新气象。
重点项目建设更是激发出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元荡岸线生态修复及功能提升工程持续推进,将实现23公里全线贯通;沪苏嘉城际铁路、通苏嘉甬铁路开工建设,沪苏湖铁路、上海轨道交通17号线西延伸项目加快实施;华为青浦研发中心八个组团已全部封顶;水乡客厅“蓝环”工程先导段已完工;青浦西岑科创中心建设正式启动……三年,示范区着力推进108个重点项目,总投资5633亿元,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9%。
2023年建设大幕开启
日前,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复,作为国内首部跨行政区的国土空间规划,这是示范区制度创新的又一里程碑,有了规划的支撑,2023年示范区建设的大幕将全面开启。
先行启动区国土空间规划,水乡客厅、苏州南站科创新城、嘉善祥符荡创新中心控详规划,示范区碳达峰方案,水乡客厅近零碳专项规划……经过前期的酝酿,一批示范区地标性项目建设规划的编制出台将提上议程,紧随其后的,便是相关项目的启动实施。
聚焦“一厅三片”和四个重点领域,2023年示范区目前共纳入70个重点项目。备受瞩目的“水乡客厅”,方厅水院、创智引擎、科创学园将力争实现开工建设;“蓝环”、江南圩田、桑基鱼塘项目和金泽功能区、汾湖功能区的建设也将加快推进;苏州南站科创新城、嘉善祥符荡创新中心控详规划批复指日可待;青浦复旦国际融合创新中心、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一期等一批项目将实现开工。
同时,“轨道上的示范区”建设也将进入快车道。沪苏湖铁路实现桥梁全线贯通;苏州南站、盛泽站主体结构施工加快推进;沪苏嘉城际铁路上海段、浙江段实现全线开工建设,江苏段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上海轨交17号线西延伸将实现土建结构贯通。
示范区这片热土正持续升温,乘着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的“双轮”,未来正扑面而来。跨省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之路的探索,也将在这片土地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本报记者 毛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