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林芙君(左图)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新华医院儿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医师邱文娟(右图)
今天是国际罕见病日。罕见病,80%由基因缺陷导致,50%于儿童期发病,5岁以内死亡率高达30%。上海市罕见病诊治中心、上海市儿童罕见病诊治中心挂牌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多学科专家组建成一支专业且强大的罕见病诊治团队,为患者撑起一片天。
诊疗方式改变
多学科专家围着患者转
1岁半的美美活泼可爱,却有个不能说的“秘密”。出生时,美美的生殖器发育异常,但外阴像女性,父母一直把她当女孩抚养。随着年龄增长,美美腹股沟处发现了两个包块,当地医生觉得像男孩子的睾丸。爸妈带着孩子来到新华医院就诊。经B超检查发现,美美的双侧腹股沟的确存在睾丸,染色体分析显示她携带男性Y染色体。
新华医院儿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邱文娟给美美做了外显子测序,孩子得的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5α-还原酶缺乏症。这是一种雄激素合成异常疾病,虽然现在外生殖器看起来像女孩,但青春期后这样的孩子可出现明显的男性青春期发育和男性第二性征。
到底是当男孩还是女孩?最好早点决定下来。为此,邱文娟为家长预约了多学科门诊,邀请了儿童泌尿外科、遗传中心、伦理委员会等相关领域专家一起坐下来评估讨论。
如果选择做女性,孩子无需改换性别,但将来缺少子宫、卵巢等女性生殖器官,将无法生育;如果选择做男性,接下来的治疗中,将接受双氢睾酮治疗和生殖器矫形手术,并需要将抚养性别和社会性别改为男性。针对5α-还原酶缺乏症,国际上还是建议当男性抚养,最好早点把孩子的社会性别改过来。最终,家长听从了建议。
过去传统的模式是一个患者挂号看不同的学科,辗转多年也不一定能得到诊断;现在多学科医生和专家围绕疾病、围绕患者,诊疗水平、就医便捷度也大幅提升。
虽然无法治愈
但是并不等于无法干预
“罕见病多为遗传病,由于基因缺陷,确实无法实现治愈,但不代表无法治疗和干预。通过积极治疗,有很多罕见病患者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邱文娟说。
一对姐弟都患罕见的代谢性疾病——多巴反应性肌张力不全。3年前,孩子父母带着儿子找到邱文娟就诊。他7岁,走路没有力气,更别提跑跳了。诊断明确后,经药物治疗,弟弟恢复很好。邱主任想起了他的姐姐,她终日躺在床上,由于脊柱严重侧弯,行动无法自理,连穿衣都需要妈妈帮忙。姐姐其实也是同样的病,只是她耽误了太久。
“这个家庭生育了一个有病的孩子后,就想再生一个。夫妻俩从未考虑过这可能是遗传的罕见病,没有做基因检测,谁知道两个小孩都是这样。”邱文娟说,后来医院为姐姐联系了小儿骨科的杨军林主任,一次脊柱手术后,孩子坐起来了;一年后,杨旋主任给她做了马蹄内翻足的手术,她可以撑起支具独自挪出了家门;6个月后又做了髋关节的手术……看着女孩愈来愈自信的笑容,医生们很高兴,“我们希望她的人生轨迹就此改变!”
管好一个病人
也在力争管好一个家族
多年经验的积累,让新华医院逐渐探索出一个覆盖孕前至成人期的罕见病全生命周期诊疗体系,并成为全国第一批罕见病诊疗协作网中上海市的省级牵头医院。
“我们有罕见病初筛门诊、各学科的罕见病专病门诊,如遇疑似疑难罕见病或诊断不明疑似罕见病,医院还会启动罕见疑难病多学科(MDT)会诊,与患者共同寻找治疗的方向和方法。”新华医院上海市罕见病诊治中心秘书、肾脏科副主任医师林芙君说。
2021年,新华医院上海市罕见病诊治中心与复旦儿科医院徐虹教授团队共同启动了遗传及罕见病家庭防控多学科诊疗门诊,让患儿家庭中的患病亲属在同一诊疗单元实现共同就诊。
林芙君的病人中,有不少是一大家子一起来看病。30多岁的女性小王因为出现了血尿到肾脏科就诊,经仔细询问,林芙君发现,小王的父亲、大伯、大伯的儿子都有肾脏疾病。这个家族患有典型的遗传疾病——Alport综合征,由于基因突变导致,临床表现以血尿、蛋白尿及进行性肾功能减退为特点。Alport综合征目前还没有根治办法,现阶段采取的是对症治疗。
经基因检测发现,小王的女儿也未能幸免,只不过症状较轻。后来,一家子便选择家庭防控多学科诊疗门诊一起随访。
关注越来越多
盼出现更多新技术新药
林芙君也偶尔会感受到矛盾。她曾遇到一个18岁男孩,同样被诊断为Alport综合征。男孩在网上搜索发现这个疾病的最终归宿是尿毒症后,情绪非常低落,求学深造计划也取消了。其母亲经基因检测同样也是该病患者,陷入了深深自责。母亲对医生产生了抵触情绪:“你为什么要把我们诊断出来?我们一家子都被你毁了。”
“人们往往认为所有遗传性肾病都会以尿毒症为结局,但这不是绝对的,甚至同一个家系携带同一个位点的患者临床结局也可能天差地别。很多人不愿意接受患病的事实,他们内心恐惧,有时需要在门诊花一个小时甚至更多时间,来讲清楚疾病。”光是Alport综合征她就详细解释过上百次。
近年来,北京牵头建立了国家罕见病注册登记平台,国家卫健委也在国内组建罕见病诊疗协作网,推动国内罕见病诊疗水平的发展。林芙君说,社会各界对于罕见病的关注已越来越多,尽管诊断难、药物少的境况仍不易改变,但在开放的交流下,新政策、新药物、新技术一定会不断突破现状,最终都指向患者对治疗方案的可及。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