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为“平视一代”埋下更多自信种子
第8版:全国两会/焦点 2023-03-11

为“平视一代”埋下更多自信种子

代表、委员及申城教育工作者谈加强“四个自信”教育

中华艺术宫美术馆教学课现场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本报记者 杨洁 屠瑜 陆梓华 王蔚

杨倩、苏翊鸣、吴易昺……越来越多“95后”“00后”走上世界舞台,展现中国年轻人的奋斗模样。这些青年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却闪耀着同样的气质:自信。

当今中国青少年,被称为“平视一代”。他们见证了“强国之路”,对于世界,却不因昔日贫穷而仰视,亦不因盲目自大而俯视。真正的自信,也正体现在这平视世界的姿态,以开放,以从容。

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们的教育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同时也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

如何在孩子心中埋下自信的种子,让“平视一代”阔步向前?全国两会会场内外,记者采访了来自上海的多位代表、委员以及申城教育工作者,聆听他们的建言与心声。

融入生活 激活思政大课堂

平视世界的一代,无疑是拥有“四个自信”的一代。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认为:“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主动担起责任,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

她说,首先要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在畅通思政课主渠道、讲深讲活思政课教材课本的同时,也要挖掘各学科所蕴含的“四个自信”思政元素。其次,要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机制,搭建优质平台、整合资源供给,促进不同学段之间的交流互动与有机融合,系统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共研、共教、共评、共建”机制。

“对于师范大学来说,我们还有一项特殊的任务,就是做好师范生的教育引领。”梅兵表示,要鼓励师范生从自身做起,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价值意蕴,“从‘懂自信’到‘讲自信’,让‘四有好老师’成为‘四个自信’的践行者、传播者。”

梅兵还谈到,应推动形成家校社共育机制,激活社会大课堂,从家庭氛围、校风学风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营造“四个自信”的育人生态。目前,申城已有不少鲜活实践。

春天到、万物生,明天就是第45个植树节。松土、栽苗、固土、浇水……明媚的春光下,在宝山区罗泾镇新陆村,一棵棵象征希望的小树苗已经迎风挺立。种下小树苗的孩子们,都是“社区小先生”的一分子。

“社区小先生”,是谁?原来,宝山区作为全国劳动教育实验区,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引领下,首创“社区小先生制”,将“小先生制”融入社区治理,全区近10万名社区“小先生”前往487个社区报到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美化社区、清洁绿化,亲子联谊、跳蚤市场,敬老助老、关爱自然……“小先生”活跃在社区生活的各个领域。

培养孩子的“四个自信”,不能靠空洞的说教,而是要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中。宝山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沈杰表示,要构建“开门办教育”育人格局,尤其要强化党建引领,坚持“人民城市”理念,推动教育与治理有机融合,充分发挥社区治理学院的功能,加强普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融合发展,做强做亮“社区教育+治理”品牌,把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延伸进家庭社区。

创新方式 红色资源成爆款

中共一大会址所在的黄浦区拥有140余处红色遗址遗迹,这些有故事的建筑和街区,成为黄浦青少年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2019年,黄浦区教育系统组建成立了“师说”理论宣讲团,通过城市研学、音乐说唱、原创话剧、网络微课等形式,在青少年心中点燃爱党爱国的热情。如今,“师说”理论宣讲团迎来了第二届成员,涵盖全区各个学段,宣讲团还和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声入人心”学生理论宣讲团携手,向青少年学子讲述红色故事。

“同学们专注的眼神就是最好的回馈。”首届“师说”宣讲团“顾老师讲红色故事”的主讲人、第二届宣讲团团长,大同中学历史老师顾博凯说。在位于南京路步行街的五卅广场,他请同学们先观察周围熙攘的人群,再闭眼沉思,一个多世纪前,这里曾经回响着怎样的青春之声,包括大同校友何秉彝等一大批年轻人也在此献出了生命。顾老师说,当时,不仅学生凝神静立,不少路人同样驻足聆听。这份沉默中,有年轻人对家国情怀的思考,也有对责任使命的体悟,这是身边的历史给予他们的精神力量。面对小学生,老师们则会选择孩子们容易产生共鸣的部分,比如,李白烈士和孩子们之间的故事,来引导孩子们思考“小我”和“大我”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对青少年培养提出重要要求,体现了总书记对青少年念兹在兹,对青少年健康成长高度重视。”全国政协委员、共青团上海市委书记上官剑说,当代青少年是“平视世界一代”,身处盛世,国家经济腾飞、综合国力强盛、物质生活富足,因此大都个性鲜明、开放自信。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接力棒交到这一代青少年手中,他们也是“冲线的一棒”。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丰富的红色资源对青年有天然的吸引力,要用更具‘代入感’‘时代感’的方式营造浓厚的学习宣传氛围,用青年人喜欢的形式把这种吸引力转变为爆款。”上官剑表示,要结合“中与西”,通过“青春红途 向前一步”上海青少年红色寻访活动,帮助青年沉浸式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伟大建党精神,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更加自觉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把握主动 优秀传统是瑰宝

徐汇实验小学2021届毕业生张超然自幼习字,却从没想到有一天他能为学校书写校名。如今,几个端正稳重的大字被镌刻在墙头,成为张超然最引以为傲的作品,也吸引着更多孩子们走进翰墨书香。校长焦轶萍说,今年开学,12名喜爱书法的学生主动请缨,带来了自己的校名书写作品。为了保护孩子们的热情,学校计划将在校园内由孩子们自己评选、命名一批“景点”,并题写名称。此外,徐汇区政协委员、书法家徐宏斌也将不定期为同学们开展书法讲座。“我们鼓励孩子们用传统文化的方式表达对学校的爱。”焦轶萍说。

这个学期,梅园中学的课表上多了一节课“造纸之旅”。在半天时间内,同学们走出校园,来到凌云街道社区学校约200平方米的造纸体验基地,研究古法造纸,体验非遗文化。几年来,“古法造纸”已成了凌云辖区内外各单位和中小幼学校的经典体验项目,迄今已接待了共531批次、23552人次的学习体验。手工灯、多层撕纸画、手工册页和饾版套印画等,也等着同学们去体验和发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全国两会再次提出,教育要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有何深意?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表示,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这就需要培养能够担当起这样复兴大任的接班人。“如果我们的接班人没有自信,怎么能够担当这样的重任呢?”

袁雯认为,当今社会发展变化巨大,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梳理得更加完整清晰,能够更加贴近今天的年轻人,为他们释疑解惑,成为他们的精神财富,非常重要。“我们还要通过今天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去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和发展,这也需要我们整个社会一起去营造这种氛围和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倪闽景认为,中华民族五千年屹立不倒,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同时也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要求我们把握教育主动权和话语权,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教育体系。“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本,以世界先进的人文和科技成果为线索,形成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教育优势、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新课程架构和教育教学内容、理论。”

内外携手 共筑成长新空间

今年2月15日,开学第一天,虹口实验学校的学生果然来到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在艺术殿堂开启了他们的“开学第一课”。这是今年上海将打造的“100个‘社会大美育’课堂”之一。

同一天,上外云间中学的同学们则一同遴选出了属于“广富林”的两个颜色:海天霞、月白。此前,他们跟随老师在广富林文化遗址领略建筑、古陶、木艺、农耕文化之美。“我喜欢上了那种动手制作陶瓷继而收获的感觉!”“我爱上广富林里那不同颜色的晚秋,尤其是那沉甸甸的压弯腰的稻子!”……翻开孩子们的研学单,字里行间是满满的兴奋。

上外云间中学副校长金晓燕介绍,学校正构建“赋能未来”云间德育体系:“学校注重依托新城建设,开辟成长新空间;依托社会资源,开阔学习新视野;依托结对共建,开拓工作新阵地。”同学们不仅行走广富林,还参观了航天800所,体验航天科技的魅力,汲取奋斗的力量。

越来越多的学校组织孩子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专业团队带着许多精品走进校园。上海歌剧院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西方经典普及以外,上海歌剧院还尤其注重民族歌剧的推广,让更多孩子有更多机会感受美妙音乐的熏陶。“我们正在筹划创排三个重要剧目,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有新时代现实题材的交响合唱《复兴的大地》,还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的舞剧《永和九年》。”全国人大代表、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表示,“我们要用红色文化、民族文化滋养下一代,也希望让世界聆听更多中国声音。”

就在上月,《波西米亚人》《托斯卡》两部普契尼经典歌剧,先后在上海大剧院上演。让许忠欣喜的是,观众席上有许多年轻面孔,还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欣赏。“歌剧,被誉为‘艺术皇冠上的明珠’。现在,这门艺术已经被越来越多年轻群体接受。”

许忠说,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创造更多优秀作品、传播演绎优美唱段乐声,让更多年轻人喜欢艺术。“以后,这些孩子或许可以神采飞扬地告诉任何一个国家的朋友:我们在上海、在中国,在家门口就能欣赏歌剧、见到‘明珠’。”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