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2日 星期四
他用三个“锦囊”把年轻人推到前台 科学是多么有趣总有惊喜等着你
第8/9版:科学领航者的上海故事 2023-03-29
恩师不仅埋下科研的种子,更为他树起育人典范——

他用三个“锦囊”把年轻人推到前台

沈学础的记忆里,这样一幅画面不曾消散:时任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的谢希德先生在授课结束后,拖着瘦小疲惫的身躯和儿时疾病留下的微跛的脚步,艰难徐缓地走下楼梯。

“那是1960年末、1961年初的寒冬季节,谢先生为七八位青年研究人员补修半导体物理的核心课程。”沈学础回忆,谢先生接连讲了六个上午,每次讲课三个半到四个小时,他用了两本厚达百页的笔记本,才勉强记下老师讲课的精华。

“众所周知,那时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人人面有饥色,浮肿颇为普遍,谢先生也不例外。”沈学础感慨,“但她不顾劳累,精神饱满地给年轻的研究人员灌注科学的粮食。”望着谢先生蹒跚的背影,沈学础常常忍不住热泪盈眶。

在谢先生的讲授下,他了解了彼时国际上刚刚出现的磁场下半导体回旋共振实验结果和理论,并为它们包含的美妙物理内涵而感动。很久以后,沈学础回想起来,正是这段日子埋下了他走上了磁场下半导体光谱研究之路的种子。

“除了补课和指导研究工作外,谢先生还多方寻找渠道,选送青年人赴京,到当时研究水平已比较高的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电子所等‘老所’进修。”沈学础补充道。

有一些小事,或许当事人都不曾留意,却让沈学础终生难忘,那是他和合作者的第一篇学术论文,由谢先生指导,她对论文仔细修改,甚至作者栏中的姓名英文翻译也仔细考究才确定。不过,谢先生的名字没有出现在论文作者名列中。

“先生从不尚空谈,而是身教胜于言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树起我们心中的典范。”老人动情地说,他时刻以谢先生的育人理念为指引,狠抓研究生教育,培养出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其中许多已成为了相关领域的柱石金梁。

对晚辈的培养,沈学础有三个“锦囊”:一是放手,确定题目后让学生自主实践;二是紧抓论文和学风,实验数据绝不允许造假;三是联合培养。他很早就提出并实践了联合培养工作,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推荐组内学生赴海外开展不少于三个月的学术交流。“他们都是精英,留在所里实验室里面,或到别的学校,继续科学研究,以创新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我有很多学生都是这样子,国内外都有。”每次谈到学生,沈学础便忍不住眼里放光。

他总结出十六字治学经验,“脚踏实地,锲而不舍。大道无术,大智无谋”。随着年岁增长,他逐步将更多年轻人推上前台,自己则默默为他们的创新铺路填坑,加油呐喊。

“我始终觉得,科学研究应该是‘非功利’的,尽管历史表明科学给人类带来了最大的‘功利’。”老人告诫道,“面对五光十色的世界,受眼前功利的驱动,好多人就会逃避物理学这样的‘沉重’。如果不加以引导,就很难吸引年轻人投身到需要付出巨大精力,而个人却可能得不偿失的事业中去。”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