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兵
《清静经》上说:“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要去除这些牵扰,获得“清静”,必须“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达到“心无其心”“形无其形”“物无其物”的境界。这部书寥寥四百字,在笔者看来颇为经典,道尽了人间的真谛,给人的启迪及智慧,与儒教、王阳明心学所说无二无别,故将本人读书感悟与大家一起分享。
人这一生,其实就是一场关于心的修行。心不静,患得患失,意乱神迷,则德行难修。唯有心静,安然自若,坐怀不乱,才可立德养德。
理学家程颢诗云:“万物静观皆自得,道通天地有形外”,意思是说,思绪若沉静淡泊,人就自在安逸。反之,如果内心浮躁好动,精神就会疲惫不堪。放空自己,少思少虑,享受当下的美好,才是养神养生之道。
诸葛亮在《诫子书》里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指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诸葛亮因为蜀国效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教育自己的儿子诸葛瞻,写下《诫子书》给八岁的儿子,教育他及后来的年轻人都要正直做人,今后要为国效力,做一个有用的人。
晚清名臣曾国藩初入官场后,心浮气躁,目中无人;加上没什么官场经验,一时陷入困境,脾气也变得越来越暴躁。因此他不仅与朋友反目,也被同僚排挤,可他自己也不明白其中症结。直到有一天,他的老师赠他一“静”字,曾国藩才恍然大悟。于是,曾国藩每日打坐静气,修养身心,坚持了一辈子。
当代知名企业家曹德旺,经商有道,进退有度,做人有底线,做事有原则。他创造财富却不独享,在有余力的情况下,救济贫困生、贫困户,修建学校、公园、道路、图书馆等,发愿造福社会并践行之。他说:“像我这样的捐款,只是有钱人做该做的事情。”“拥有财富,也是背负职责。捐了,卸下重担,反而一身简便;从不为到有为,从有为到不妄为,从不妄为到无为”!面对工作和慈善,认真积极去做,做完而心无挂碍,仿佛没做。这是对“清静”的境界另外意义上的一种解释与修行。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清静经》云:“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让我们平心静气,泰然自若,怀一颗超脱悠然的心,涵养性情,行走于红尘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