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一年一度的“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在浦东美术馆启动,来自全市各领域的6552家科技初创企业家同台“比拼”创新,最终将筛选出一批优秀创业企业代表上海逐鹿全国。据悉,在过去的11届创业大赛里,共有867家上海科技企业在全国赛中获奖,获奖数量8年蝉联全国第一。
通过赛事“蝶变”成长
近日,来自上海的竹间智能正式推出运用“类ChatGPT技术”的成熟生成式AI产品,宣布要做国内第一家实用“类ChatGPT技术”的AI公司。在其创始人兼CEO简仁贤看来,这并非“蹭热点”,而是以实用产品为导向,将“类ChatGPT技术”为基础的生成式AI和大模型技术,用于开发新的智能化产品。不过,作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领域全球顶尖AI服务商的竹间智能,早在2017年走进“创·在上海”大赛时,还只是成立仅三年的初创企业。
凭借创业团队在国内多年深耕NLP所积累的多模态人机交互技术,以及“爱拼才会赢”的创新激情,竹间最终闯进全国创业大赛的决赛圈,并代表上海荣获了全国优秀创业企业。如今,竹间智能已经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行业龙头,上个月初宣布完成超亿元D轮融资——公司成立8年,已经迎来第七轮融资。公司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孙彬表示,这充分得益于“创业在上海”的助力,“上海始终站在产业发展的前沿,支持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和自主研发,因为扎根上海,竹间智能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培育众多“硬核”人才
在上海,有超过68000家这样的科技初创企业在“创赛”中一展“爱拼”本色。据统计,“创·在上海”多年来备受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青睐,吸引了一批批的应届生、海归创业者、科研人才、企业高管等各类科创人才。近5年,核心团队有留学经历的达1.6万人,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超过千人,并走出了一大批“硬核”科技创业企业。据统计,参赛企业近5年研发总投入超过790亿元、申请专利总数超过11.6万件。从大赛走出的上市企业有94家,其中40家登陆科创板,占上海科创板企业数量半壁江山。“大赛始终坚持培育科技企业,关注创新服务,力争将上海打造为全球科技型初创企业最佳首选地。”市科委副主任陆敏指出,上海不断深化科技企业创新培育,推动高质量服务,为企业培植科技创新土壤。
去年,上海新增科技企业10.7万户,占全市新设企业数的28.9%,日均新增294户。市科委将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创新,加强赛事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对接,获得市区两级创新资金支持。同时,也将想方设法让企业的创新更加专注,支持更加精准,平台更加宽广,服务更加完善。为持续做好参赛企业“后援”,上海科技创业中心持续向大赛企业提供“创业学堂”“导师一对一”“创孵学院”“梦想沙龙”“创·加速营”,为参赛企业免费提供全链条式专业化服务。浦发银行针对赛事企业推出专属信贷产品“科创加速贷”,总授信额度200亿元,企业可享受最长三个月免息或低息贷款支持。 本报记者 马亚宁